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烈明 > 第一百一十章 时机

第一百一十章 时机(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陛下容禀!”就在崇祯君臣都处在狂喜之中的时候,曹化淳却再度开了口,“如今鞑子恼羞成怒,卷土重来,已经肃清巨鹿周围的我大明城镇,就连广宗也失陷了,奉命驰援河北的山东巡抚颜继祖也兵败失踪,巨鹿已然被鞑子大军紧紧包围。奴婢斗胆,请陛下早下决断,一旦耽搁,恐怕被困在巨鹿的我大明三万健儿也难逃厄运啊!”

众人一片哗然。对啊,两战皆胜,这着实让人高兴。可别忘了,卢象昇可是只有三万人马,这连场激战,如今剩下多少人,已经不好说了。而鞑子大军却有足足五万之众,而且大部分都是满清的八旗精锐。接下来的无疑才是硬仗。

“请陛下颁布旨意,着即命鸡泽高启潜部北上增援巨鹿!”贺逢圣建议道,大部分大臣都附议。

“还有洪承畴和孙传庭所部,闯贼只剩残余,留本地督抚兵马即可,大军云集商洛山中一无所获,空耗钱粮,不如调动其入援河北,一举将鞑子主力击溃!”更有大臣建议道。

杨嗣昌等人明知此时一开口便会成为众矢之的,索性闭口不言。

一转头,却是看见曹化淳不知何时已经悄悄的抬起头来,冲着自己微微颔首,并送上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

看来曹化淳这厮已经明白是自己授意怀德向其传递消息了。崇祯皇帝因为战事的颓败,已经对杨嗣昌产生了些许怀疑和不满,但对其的希望并没有就此而破灭。王承恩得知朱平安秘密请周延儒入京后,便开始在崇祯皇帝的面前不经意的提起崇祯刚刚即位时的情景。那时的内阁首辅便是周延儒,可以说,那个阶段也是崇祯朝情况最为良好的一段岁月。

用不经意的言语,勾起崇祯皇帝对周延儒能力的回忆,这才有了近日里频频召见张溥、马世奇等人的举动,崇祯皇帝想利用这些周延儒的学生、门人了解其当下的情况。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崇祯皇帝迫切的希望能出现一位类似于郭子仪一般的中兴名臣来辅佐自己完成帝国的再度复兴。周延儒无疑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也就是将这样的讯息传递给曹化淳,才使得曹化淳下决心放弃观望的态度,将赌注压到了周延儒的身上,这也等于是间接的帮助朱平安和卢象昇拉拢了一位重量级的援兵。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王承恩对于崇祯皇帝的感情也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与其相处了十余年,王承恩对崇祯的忠诚毋庸置疑,但却对他的能力逐渐失望。遥想当年天启朝时,魏忠贤一手遮天,朝堂一片黑暗,天启帝没有子嗣,为了能保住大明皇室的最后血脉,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死,其中便包括王承恩的红颜知己和她的整个家族。

而到了如今,期望中的大明盛世不但没有到来,朝政反倒是变得更不如往昔,平心而论,甚至还不如魏忠贤当政时期来的稳定。

这令王承恩很是痛苦,难道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吗?可那时候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吗?

到了如今,就连崇祯皇帝自己都对朝局没有了信心。旁人不知道,甚至连皇后、太子、杨嗣昌、曹化淳这些人都不清楚。但王承恩却是唯一一个在奉命悄悄做着某些布置的人,这些布置的命令来自于崇祯皇帝,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想为皇族留下一条后路来。这才侧面也反映出,他的内心中恐怕已经对北方的战事失去了信心,但他自己未必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也是因为如此,朱平安的异军突起,让王承恩再度看到了希望。想一想当初自己对那些人的承诺,还有当时那个奄奄一息的人的嘱托,王承恩只能铤而走险。

还好,直到如今,一切都还在掌握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