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 第十四章 节 流浪的太极

第十四章 节 流浪的太极(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同为明朝人的胡文焕,也有几句诗是金玉良言:“何必炼丹学驻颜,闹非朝市静非山。时人欲觅长生药,对境无心是大还。”(《类修要诀》)所谓“大还”,乃是气功修炼术语,指达到一种恬淡虚无,返璞归真的境界。

吕岩《吕帝文集》记述了一个神仙吕洞宾的“三剑”故事,可以作为此种修养心性的注脚。吕洞宾听了人们误传他用飞剑杀人的传闻后,笑道:“慈悲者,佛也。仙犹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耳。”

中医学强调的养性并不是单纯的“恬淡虚无”而心无所想和无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劳逸适度,亦弛亦张;其次是要求精神专一、正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这样,即使工作、学习比较紧张,仍然可以使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灵柩.本藏》中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孙思邈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中国医药学做出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正是与他善于修身养性,从而保持体魄健全、思维敏达分不开的。而他寿逾百岁,也为其倡导的养生之道增强了可信度。显然,中医的“养性”理论,实际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只要做到境界高远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与人为善,宽宏大量,自然能长命百岁。

后来言羽知道,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而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静结合,相互作用,“动中取静”、“静中有动”,从而实现“不妄作劳”。

自古以来,“兵家尚武德,修身重养性”,文武之道,动静相合,一张一弛,相辅相成。言羽因为习武,反而习得了很中国的传统武德文化,比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等;而且因为学到了武学中的内功练气之法,从而初窥人生养生之道。

养生必须修德养性,对增进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的首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修德养性乃是养生长寿之道。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万寿丹书.安养篇》:“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

即恬淡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

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种怡情养志的养生之道,其实内中暗含深义。

言羽还记得,初中时,有一次在河边荒地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正在用一个很大很黑的不锈钢圆盅煮粥。

在中医看来,“性”是一个人品德的深层表现。只有修养心性才能驾驭情感,培养出一种心平气和、谦虚谨慎、顺其自然、清静寡欲的道德情操,这样就能增强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范围和强度,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反,必然使人的精神气血衰败,容易产生各种严重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有云:“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若酒色财气追求无度,患得患失终日不宁,必将损害健康,既病之后若仍不知节制,其病将难痊愈。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论》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要做到既不招灾又不惹祸,关键是要做到与世无争,豁达大度。反对争名夺利,蝇营狗盗,所谓“名利杀人,甚于戈矛”(《无字真经养真篇》)。

对于世事,明朝王象晋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清寤斋心编》)王象晋这四“看”,核心是只看破名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