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学习目标
掌握:心理现象、心理实质的内容,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的含义,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分类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www.pinwenba.com
熟悉:知觉及注意的基本特性,记忆的基本过程,解释遗忘曲线对提高记忆效果的作用。
了解:意志的基本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心理现象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因而也是每个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所熟悉的。人在一切活动——劳动、工作、学习中都会有心理现象。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即心理实质是什么?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大脑和客观现实。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常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共同的心理过程;二是独特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或人格。其构成可表示如下: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基本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是为了弄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这种体验称为情绪或情感。意志过程是指人们能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拟定计划,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主观能动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而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又可影响认知过程的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事件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人格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能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独特性和精神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又反过来制约和调节心理过程的进行。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变革现实的意志行动,个性心理就无法形成和发展。相反,个性心理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情感体验的深度、意志坚强的程度也会不同。因此,人的心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1.动物的心理发展是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 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属性,所谓反映是指物质相互作用时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其反映形式也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无生命物质仅具有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而有生命物质不仅具有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而且出现了生物的反映形式。生物最早出现的反映形式是感应性,但它还不是心理。随后出现感受性,感受性是心理反映形式的开始。从进化中可看出,出现神经系统才出现心理现象,脑越发达,心理现象也越复杂。动物的心理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感觉阶段 无脊椎运动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它们心理发展水平很低,属于感觉阶段。当动物由腔肠动物进化到环节动物或更高级的节肢动物时,对信号意义的刺激由不稳定的萌芽阶段向稳定的感觉的阶段发展。如蜘蛛的织网技术、蜜蜂的筑巢水平等说明了节肢动物感觉水平有了高度发展。
(2)知觉阶段 从无脊椎运动到脊椎动物,其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化,神经系统日益复杂和完善,形成脊髓和脑。反映形式也由对单一信号意义的刺激反应发展到对多个信号意义的刺激进行整合反应,于是产生了更为复杂、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如青蛙能捕捉活动的小动物为食物、能区分不同的流水声。
(3)思维的萌芽阶段 高等脊椎动物灵长类的大脑在重量、外形和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人脑,心理活动达到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思维的萌芽阶段。它们不仅有多种感知觉,还有各种情绪反应,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黑猩猩为获取食物,能把箱子摞在一起,登高取物。事实证明,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的。
2.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以脑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个体心理随着脑的发育而发展。根据大脑研究的资料,发育正常的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g,刚出生的婴儿脑重平均为390g,心理活动水平低。随后中枢神经细胞迅速发展,脑的重量也明显增加。出生后9个月的幼儿脑重约700g,3岁儿童脑重达1000g,7岁的儿童脑重达1280g,12岁的儿童脑重已接近成人。此时大脑皮质细胞的功能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提高:由感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由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由简单的情绪体验向复杂的情感体验发展,由对具体信号引起反应发展到对语词信号引起反应。由此可见,人类高度发展的心理活动是以高度发达的大脑为物质基础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但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脑的功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物质前提。心理现象源于外界的环境刺激,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的结果,心理现象的内容源于客观现实。人脑好比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就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大脑这个“加工厂”就不能生产出任何产品;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大脑也不能产生任何心理现象。例如感觉,人具备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和大脑的感觉中枢,具备了产生感觉的主观条件,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这些内容都不能由人的主观决定,而是取决于外部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其他心理现象也同样如此,都不是无端产生的,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决定的。因此,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若一个人脱离客观现实,心理现象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是在大脑中形成客观事物映像的过程。按其内容和源泉及其发生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就产生心理的人这一主体来说,任何心理都是属于一定主体并产生于具体人的脑中,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社会地位及价值观等的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产生的映像也不尽相同。如大家同看一部电影,但会对这同一部电影产生不同的领会和感受,从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如诗人李白两次游君山,由于心境不同所作诗中对君山的反映也完全不同,一句是“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另一句却是“铲却君山好,平铺湖水流”。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并不是指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臆测或任意附加,而是指人是反映的主体,客观现实是反映的客体,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带有作为主体的具体人的特点的。正是由于人对当前事物的每一个反映都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参与而起作用,才保证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断深入。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机械的、刻板的、照镜子式的,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心理反映具有选择性,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根据主体的需要、兴趣、任务而有选择地进行的,人在反映中具有主动权。如看一本书是认真研读还是走马观花由自己决定。人的反映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还能通过意志作用去改造世界。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还能根据实践的检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反映符合客观规律,并随时纠正错误的反映。这些都表现了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因此,人的心理现象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心理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人的心理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性,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社会实践的领域越宽、实践的次数越多,客观事物越复杂,心理现象就越丰富、越完善。如果一个人生来就脱离社会生活,即使具有正常人的脑组织,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狼孩”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了2个“狼孩”,大的7岁,取名为卡玛拉;小的2岁,取名为阿玛拉(很快便死亡)。最初时间里,卡玛拉用四肢爬行,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害怕强光,白天蜷伏在黑暗角落里睡觉,夜间潜行,不穿衣物,不怕冷,不洗澡,用舌头舔饮生水和流汁,只吃扔在地板上的生肉。经过辛格的照料和教育,2年后卡玛拉学会了站立,6年后学会独立行走。8岁时只有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4年后学会了6个词,7年后学会45个词,17岁死去时只相当于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人的心理就无从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