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介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整和规范,确立竞争规则,从而保护和促进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最早始于1982年,当时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第9条第2款规定,“禁止广告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在1983年的《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禁止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进行竞争,并列举了不正当竞争的行为。1991年的七届四次人大会议通过的“八五” 纲要中,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列入了“八五”立法规划,并于1993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如下特征:
1.体现了国家对竞争行为的干预;
2.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体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3.法律规范具有竞合性;
4.其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性。
(二)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
不正当竞争,即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不正当竞争泛指一切有害于市场竞争的行为,包括了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狭义的不正当竞争,是指为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的,违反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利益的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不正当竞争即为狭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狭义的不正当竞争与垄断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目的、手段和结果不同。垄断的目的就是要阻止竞争的发生或者限制竞争的程度,而不正当竞争并不一般地反对竞争,而只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两者在实施手段上以及所产生的行为后果上也产生不同。在行为上,垄断行为一般都与市场控制力有关,垄断行为的实施一般也都以市场控制力为前提,而不正当竞争并不以行为者的市场控制力为前提,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般也都与市场控制力无关;在结果上,垄断往往导致竞争停滞,其危害性波及某一行业,甚至经济全局,而不正当竞争导致竞争无序,其危害一般致于个别经营者和消费者。不正当竞争行为还具有如下特点:
1.竞争手段的非法性和不当性。非法性,指行为违反法律;不当性指所采用的手段违反公认的道德标准。一般而言,法律都会对采用哪些手段实施竞争构成不正当竞争作出规定,因此,只要实施了法律规定的这些竞争手段就会构成不正当竞争,由此可见,其采用的手段具有非法性。通常情况下,法律所规定的这些非法手段都是不当的,但对“不当”的判断采用的并非法律标准,而是公认的道德标准,因此,并非所有在道德上被认为是“不当”的手段都被法律宣布为非法,并且法律对手段的具体列举也会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中引入道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即“经营者在市场各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这也就是说,经营者的某些行为,尽管不是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的范畴,但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2.行为主体的特定性。市场竞争须以市场为载体,因此,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只能是市场经营者,所谓的市场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鉴于当时的立法条件,《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将一些行政性垄断纳入不正当竞争的范畴,因此,在特定的情形下,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可以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主体。
3.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不正竞争也不例外。我们认为不正当竞争的目的是参与竞争,而不是其他。明确这一目的性,有两个意义:其一,有些行为从表面上看虽然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列举的范畴,但是如果其实施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参与竞争,那么就不应该被当做不正当竞争行为来追究其责任;其二,有些行为,实施者虽然没有侵害某一个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利益、或者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意图,但是,如果这一行为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参与竞争,那么也仍然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4.获利的不义性。行为人通过这种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具有非法性或者不道德性,即行为主体的获利建立在侵害他人合法权利或者他人利益减损的基础上。
5.不正当竞争一般不以对他人的损害后果为构成要件。这是因为,不正当竞争不仅仅是一种侵权行为,而且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种危害可以是已经发生的危害,也可以是潜在的危害。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止,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他人的财产权利,也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市场秩序。因此,一个行为即使目前并未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害,只要它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损害或者危害正常市场秩序,那么就应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