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盐碱地里的金豆子(求月票!) (第4/5页)
野生的冰糖葫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估计一亩能收多少斤?”
张勇想了想,说道:“这可不好估,四五百斤应该是有的。”
章近吓得一哆嗦。
“这么高?”
“这种子好。”张勇笑道:“以往的年景,这周边的好地,只要人勤快,产个三四百斤也轻松。”
章近狐疑的说道:“这边离海岸线不远,都是盐碱地吧,还能有这产量?你可别框我呢?”
“小伙子还懂种地?”张勇砸吧了一口烟,说道:“现在盐碱地都是抢手货了,有老板想承包都没有了。”
“???”章近一脸疑惑,滨海盐碱地改良这才第二年吧,就没地了?
“能赚钱,那可不得被人一哄而抢。”张勇说道:“现在剩下的都是一些比较难搞的滩涂、坑塘,只能围垦。”
“还有一些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湿地范围内,不能开发利用。”
“到底有多赚钱?”
带着这个疑问,调研员章近在周边开展了更深入的调查。
面积最广的是苜蓿,其次是大豆,最后才是水稻。
但无疑,每一种在种植业中,都能称得上是效益突出。
尤其是苜蓿和天豆1号吃盐的特性,让土壤能得到改善,这对农户和合作社的诱惑极高。
这可是长期买卖。
在确定了能赚钱后,具备开发价值的滨海盐碱地都被人提前承包了下来。
而在调查过程中,让他心惊的是,大豆产量的预估普遍都在400斤以上。
有多少盐碱地上种了大豆?
章近统计不出来,但可以推测,再找地方上的统计数据凑一凑,就能得出一个大概数据。
像他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员并不多,把调研对象对准滨海盐碱地的就更少了。
更多的人目光聚焦在主产区。
回了公司后,章近便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发给了主管邱颖。
邱颖只是略微看了看,就不自觉的蹙起了眉,随后越皱越深。
“苏省大豆播种面积470万亩?章近,伱确定没有搞错,这个面积比去年增加了将近150万亩!是你疯了,还是农民疯了?”
“还有这预估的总产量,都上百万吨了,你这是怎么来的?”
章近说道:“苏省滨海盐碱地上种了很多大豆,增加的面积和产量都是从这儿来的。”
“各地因为效益不好,农民都不愿意种植大豆,就算是盐碱地,开垦的成本也不低吧,种大豆能有收益?”
邱颖还有些疑虑,但语气却缓和了不少。
她对去年的新闻还有印象,滨海盐碱地上增加了1000万亩耕地。
今年的情况更为火爆。
但就算是盐碱地,那也好像牧草才是改良的主力啊!
章近说道:“天禾的大豆种子比较特殊,耐盐、吃盐,产量还很高,询问的农民预估的产量都在400~500斤。”
“嗯…”邱颖沉吟了会儿,说道:“如果是真的,这将会很有参考价值。”
接下来几天,邱颖和章近又调取了其它地区的数据,越发确认了这份判断。
今年的大豆产量有变数。
不只是苏省,鲁、冀、津、辽等省也多了很多盐碱地大豆。
并且不仅是播种面积,各地的大豆产量也变得扑朔迷离。
滨海盐碱地上究竟有多少大豆?东北和黄淮海究竟减产了多少?抑或是植株有死亡,但亩产反而比去年增加了?
这家证券机构搞不清楚,所幸就用了调研员的推测数据。
然后如实报道了。
并且很快就在证券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开始,以怀疑的人居多。
毕竟,仅苏省一地就增加了150万亩大豆播种面积,总产量也大幅增加几十万吨,第一次跨过百万吨大关。
这数据怎么看,都有点不可思议。
但只要稍一留心,就能注意到今年各个地方多了很多关于盐碱地的报道。
“农业荒漠变良田,盐碱地里望丰收——鲁省东营深挖盐碱地大豆种植潜力,积极研发引进耐盐碱新品种,让“农业荒漠”渐成“生态粮仓。”
“黄河三角洲绘就生态画卷,优质牧草让盐碱白化身田园绿。”
“垦壤盐碱地,精耕大豆田……”
“在金塔西北的干旱盐碱地里,金黄色的大豆如浪涛般翻滚,沉甸甸的豆荚挂满了枝头——陇省日报。”
鲁省、苏省、冀省、辽省、浙省…只要涉及到盐碱地改良的区县都发了报道,这都是能拿出手的政绩。
每一篇报道里都提到了耕地增加,荒漠变良田,低产田变高产田。
和去年完全聚焦于沿海不同,今年连西北的盐碱地上也发出了声音。
疆省和陇省也有相关报道。
一时之间,关注这件事的人突然发现,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身边好似处处有盐碱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