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关键的人物聂壹则以自身作饵,亲到匈奴王庭面见军臣单于,称自己有数百同伙混进了马邑城内,有机会斩杀马邑县令,举城投降,若是匈奴及时派大军来接应,阻挡增援汉军,便可尽得全城财物。军臣单于贪利,闻言很是欢喜,立即开始集结骑兵。
聂壹回到汉地后,杀了两名死囚,将首级挂在城门上,告诉匈奴使节道:“我已经杀了马邑县令和县丞,请单于速来接收马邑城。”
军臣单于闻报后立即亲率十万骑兵赶来马邑。当大军来到距马邑城一百余里的地方时,军臣单于意外发现山坡上牛羊遍地,却没有放牧人,而且沿途也没有遇到一个行人,不由得起了疑心。正巧不远处有一个专门瞭望敌情的汉军亭燧,军臣单于便下令绕道攻打。亭燧由雁门尉史率领一百名汉兵驻守,难以抵挡匈奴大军,很快被攻破,尉史本人也被俘获。在匈奴人的威胁下,尉史将汉军马邑之谋的计划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军臣单于大惊失色,仓皇引退,一直奔出长城外才敢放慢脚步,一边拂拭额头的汗珠,一边长舒一口气,道:“我得到尉史,才没有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于是封尉史为“天王”。
当时三十万汉军主力由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埋伏在马邑附近。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则率领三万人出代郡<a id="ch21-back" href="#ch21"><sup>[21]</sup></a>,负责从侧翼袭击匈奴辎重并断其退路,协助李广等人全歼匈奴主力。王恢最先得到匈奴军撤退的消息,但他非军人出身,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自思己部不过三万人,敌不过匈奴十万大军,因而徘徊不前,任凭军臣单于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了过去。
而韩安国、李广等人埋伏马邑境内,好几天不见动静,也决定改变原定计划主动出击,出兵后才知道匈奴早已退出塞外,追之莫及。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事虽不成,之后大行王恢也因畏敌观望的罪名被逼自杀,然而此事却直接宣告了和亲时代的结束,大汉公主们从此再也不必远嫁匈奴。从此,汉匈关系彻底破裂,拉开了大规模兵戎相见的序幕。
————————————————————
<a id="ch1" href="#ch1-back">[1]</a> 中国古代采用夏历纪年,因诞生于夏代,故称。它是世界上三大历法中历史最悠久、天体定标点最多的历法,以月亮的周期作为月长,又参考了二十四节气,所以是阴阳合历,又称农历。夏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以建寅月(今农历一月)为正月(岁首,一年的第一个月),殷历以建丑月(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史称三正(zhēng)。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建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汉初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改制,改建寅月为岁首。
<a id="ch2" href="#ch2-back">[2]</a> 汉代一尺等于23.1厘米。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
<a id="ch3" href="#ch3-back">[3]</a> 又称长冠、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为之,制如板,用竹皮编制,形似鹊尾。刘邦寒微未发家时经常戴着它四处招摇,所以又被称为“刘氏冠”。
<a id="ch4" href="#ch4-back">[4]</a> 此韩信为战国时期韩国韩襄王庶孙,并非同时期的淮阴侯韩信,史书上为避免混淆,往往称其为韩王信,本小说亦沿袭此称呼。
<a id="ch5" href="#ch5-back">[5]</a> 阳翟:今河南禹州。
<a id="ch6" href="#ch6-back">[6]</a> 晋阳:今山西太原。马邑:今山西朔州。
<a id="ch7" href="#ch7-back">[7]</a> 夏后氏: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氏称,夏皇族以国为氏,所以称夏后氏。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均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等。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
<a id="ch8" href="#ch8-back">[8]</a> 东胡原分布于大兴安岭南端,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名。大月氏原分布于河西地区,匈奴打败大月氏后占领了河西走廊,并进而控制了分布于祁连山以南的羌人;丁零原分布于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楼烦、白羊河南王则在黄河河套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