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则天是滥杀无辜,光宰相就让她杀了十九人。但她也重视人才,曾经“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者,咸令自举。”“官人者感令自举。”你说我有本事做什么官,只要不过份就让你去做。这就是史无前例的“试官制”。
同时十道巡抚使所举之人,皆亲自引见。当然这也是她用滥爵收买民心。但确实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并且合格者留用,不合格动辄罢黜,或者斩杀。
除了这两种手段招引人才外,她还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尤其是重视进士科。大量的新鲜人才涌进,才不至于让她杀掉许多人才,导致朝政崩溃。
武则天这个问题,让官员无法回答。但武则天这一句话说得够重的了。要知道多少士子,为了这句话可以放下一切都不顾。
唐朝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其中以明经科及专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最为士流所重。唐代进士录取人数少则几人,多则三、四十人。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也称探花,不过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三名。特别是杂科取士,从现在来看,是唐朝前期文化发达的一种动力。至顺宗永贞元年王坯、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马主政时,由于王坯是写隶字的书博士,王叔文是下围棋的棋博士,都是杂科出身,怕同辈揭他们老底,执政后就取消杂科,罢了所有由杂科出身的宫。这件事让封建士大夫们以为从此百家杂技不在仕途中和经学、文章的士流混淆,是好的。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再得不到国家政权的保证和重视,这也是导致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走向下坡,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唐朝应试的途径有三条:一种由学校推荐名为生徒;一种由州县推荐的名为乡贡、举人,是为贡举,比如于家三郎;一种直接由朝廷考试的名为制举。唐代所谓秀才、举人、明经、进士只表明其出身途径的异同,并不像明、清是科举的不同等级。
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所以求官的人一定要到长安找关系,出入公卿门下以求出路。有些人在长安闲住多年,竟得不到机会,比如杜甫。于是当时又有一种名为“求知己”的风气,就是等公卿名人出门时,将自己著作顶在头上,跪在路旁呈阅。被收了去,看中了,就算有了门径。比如李白。
现在有了武则天这句话,状元未必,但王画乘势科举,进士已经是打了桩一样牢靠。
王画就是知道了,也未必参加科举。现在武则天稍微好一点,可还在杀人。到了后面还有韦氏之乱。因此王画未必对现在的官场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