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蒙时代之赐,孩子们已大都能自然具备某种国际视野了。而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大人先生却仍不乏追求封闭的力量。不亦惑乎!
这一年,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在北京读书七载的女儿,去大洋彼岸读博士了。女儿原读商科,大二时自作主张复修西方哲学。女儿说:感觉哲学院的师生格外安静些。这话对我管用。女儿的选择使我原有的哲学阅读兴趣更浓了些。女儿在京七年累积书籍无法带走,便托运回家。我将其整理到一书橱里,大都是西方哲学。这些书是花我的工资买的,我却感到赚了便宜。女儿常取笑老爸买书不重视版本。对照女儿的书,只好承认这一点。这中间的差距,亦有耐人寻味之处。
自信此后能不断写些新东西,自信不论写什么都应能设立新视野新高度。迟至五十岁开外始能全职写作。终于能自己支配大部分时间了,不出点像样产品对不住消耗掉的生命。碌碌半生,能落根于文学也算幸运。若再用五年、十年去做同一件事,难道不应将事情做得好些吗?
这一年,生活在海滨小城的我,搬入一临海小区的高层公寓。从六十米高空随心所欲“观沧海”,新鲜感自不待言。地球上这件永远喧嚣不已的大器,仅因相距数百米,就呈现出一派静谧——浪花无声,鸥鸟翔集,浑如幻影。这是黄海。面朝大海,不管是否春暖花开,我皆可随时随地“望洋兴叹”。
感谢生活的磨难。文学升华磨难。感谢给我帮助给我感召的人。
这一年,《钟山》再次以头条推出我系列散文《时间的压力》续篇。上一年推出的第一组《时间的压力》,获“《钟山》文学奖”,接着又获“林语堂散文奖”。埋头读写是我追求的生活,获奖纯属意外。就把这当作划分个人“时间单元”的一个句号吧。
写这个系列之初,想到求发表,目标杂志我主要瞄准《钟山》——《钟山》的气度容量,我心仪已久。我当然亦要求自己必须拿出对得住《钟山》的作品。后来,《钟山》对拙作的重视程度仍超出意料。与主编贾梦玮先生仅一面之识,多文字之交。梦玮文质彬彬,又高大敦实,汉子气十足,与我的单薄形体,恰成鲜明对照。《钟山》气度,我知矣。
这一年下半年,读书创作拟告一段落,想尽快走出故纸堆。该换换空气了。
感谢文学前辈梁衡先生、李存葆先生、韩小蕙先生,我铭记他们对我的关爱。感谢赵德发、丁建元、严春友、李木生、李登建、李应该、瞿旋等诸师友,他们是我身边或近距离内可触可感的成功作家或学者,是我成长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创作是一个人的奋斗,但也必须借重同气相求。还有不少我在心中默默感激的亲朋,在此就不一一提及他们的名字了。
2017年,生活起了几点变化。
2017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