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庐陵王东山再起
张易之兄弟听了吉顼的建议,连连点头。当天,枕头风就吹过去了,他们对武则天说,不如把庐陵王召回洛阳,立他当太子!武则天一听,惊呆了。连洋娃娃都说要她召回庐陵王?这简直就像项羽当年四面楚歌一样啊。看来,立儿子当继承人真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了。但是武则天转念一想,不对呀,这两个洋娃娃哪里有这样的头脑啊,肯定背后有高人指点。一问,果然是吉顼在背后指使。武则天就把吉顼给叫来了。吉顼赶紧给武则天开了一个利弊的单子,让武则天自己权衡。其实武则天考虑这么久了,主体思路已经明确,现在既然明白是大势所趋,那就顺水推舟吧。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病,派人将他一家接回洛阳,整个行程高度保密,滴水不漏,连狄仁杰都不知道。有一天,狄仁杰奉旨进宫,武则天主动跟他提起了庐陵王。狄仁杰又是一通慷慨陈词,一定得接回庐陵王。武则天微微一笑:“既然你那么思念庐陵王,那我把他还给你得了。”然后指着一个帘子,说,“你看那是谁?”这时候帘子拉开了,狄仁杰一看,这不就是那个十多年前心浮气躁的年轻皇帝吗?现在已经像个小老头了。狄仁杰忍不住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那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天下人都知道庐陵王回到洛阳了。武承嗣终于明白自己是没有希望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一下子成为泡影,落选了,还怎么玩儿呀?武承嗣受不了这个打击,积郁成疾,怏怏而死了。
大家会觉得,吉顼的想法是不是和狄仁杰的一样啊?不一样。狄仁杰是出于公心,而吉顼则有贪图私利的意思了。狄仁杰出于公心,所以他最关心的是李家人继承还是武家人继承这个问题,至于李家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安排,狄仁杰并没有介入。他之所以提出让庐陵王回洛阳,主要是想加强一下李家的力量。但是吉顼就不一样了,他贪图的是个人富贵,所以他不光想让武则天放弃武家人,进而还想让武则天放弃皇嗣李旦,重立庐陵王。为什么要重立庐陵王呢?因为李旦当时就是皇嗣,皇嗣和太子之间的地位差异非常模糊,李旦由皇嗣升为太子,是顺理成章,而立早已被贬的庐陵王则意味着有拥立之功,所以他宁可拥护庐陵王。公心私心,判然有别。但是无论如何,从吉顼的建议可以看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应该把庐陵王接回洛阳了。
我们总结一下,武则天为什么回心转意,最终决定立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有一天,三个人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吉顼看着张家兄弟,推心置腹地说:你们兄弟现在这样享受荣华富贵,这么得宠,可是你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凭你们自己的功劳得来的,你们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品德,天下人肯定嫉妒你们啊。如果你们这个时候不立下大功,以后怎么保全自己啊?兄弟我不才,每次一想到这件事,就替你们哥儿俩发愁。饭局上的二张正琢磨这事呢,忙问计策。吉顼就说了,现在天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朝,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想恢复庐陵王的地位。咱们的主上春秋已高,偏偏又没看中武家哪一个人可以接班。如果这个时候你们建言说服她,让她重立庐陵王,就等于建下奇功一件,这以后不仅能够免祸,而且还可以永葆富贵啊。
第一,立子符合武则天的长远利益。就像狄仁杰、李昭德等人反复分析的那样,如果立儿子做继承人,既符合继承传统,又顺应了母子亲情,而且死后还能够永远得到祭祀,可以说是生死俱荣。如果立侄子呢?恐怕自己百年之后,儿子首先就要被斩草除根。而且,就算是甘愿断子绝孙,自己恐怕也无法在侄子们的祭祀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试想,如果让小武当了皇帝,那么被祭祀的首先就是武承嗣的父亲。当年,为了多分家产,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曾经给了年幼的武则天多少白眼啊。后来她当了皇后,还想报仇雪恨,要把老武除掉呢。如今,难道能让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辗转落到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