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关于老虎,有两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一句叫作“虎老余威在”,另一句叫作“虎落平阳遭犬欺”。这两个说法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其实都有道理。那么,如果我们把武则天比作一只老虎的话,哪个说法更适合她呢?我个人觉得,两个说法各自反映了她退位后生活的部分状态。
一、虎落平阳
上一章讲过,武则天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被政变推下台。政变第二天,武则天被迫下令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武则天下制传位给李显。第四天,李显正式即位。这已经是他一生中第二次当皇帝了,父亲和母亲都分别给过他接力棒,这份经历可是天下少有。上一次是在二十一年前,他继承父亲李治,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第四任皇帝,而这一次,他继承的是母亲武则天,当的是大周的第二代皇帝。李显即位的第二天,武则天迁居上阳宫。上阳宫在洛阳宫城之西,因此又被称为西宫,是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修建的。当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一起临幸洛阳,看上了这块南临洛水、北接禁苑的风水宝地,当即下令在此修建上阳宫。宫殿修得极其奢侈壮丽,属于国家级的大型工程项目,靡费了不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主持工程的司农卿韦机甚至因此被贬了官。当年,武则天就在上阳宫的正殿观风殿处理政事。现在,故地重游,但已经是虎落平阳、物是人非了。为什么说是虎落平阳呢?说三个表现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武则天迅速地衰老憔悴。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本来是特别在意形象,注重养生化妆的。她当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但是因为有权力刺激,她丝毫也没有表现出衰老的迹象。六十九岁的时候,武则天还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眉毛,七十二岁的时候,又长出了新的牙齿,这一些反常的迹象也表明,权力是最好的保鲜药。尽管圣历二年(699年)以后她的身体状况欠佳,但是因为生性好强,在外人面前并不示弱,每次露面还是神采奕奕的。按照《资治通鉴》(卷二〇五)的说法,就是“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因为她太擅长梳妆打扮了,所以即使身边的人都发现不了她的衰老,老太太驻颜有术。但是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一下子受到巨大的打击,精神上垮下来,人也就整个衰老下去了。衰老到什么程度呢?《唐统纪》记载:“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什么意思呢?武则天这时候就不再梳洗打扮了,所以非常衰弱,骤然衰老下来,以至于她的儿子李显看了都大吃一惊,产生了某种负罪感,觉得愧对母亲。
第二,武则天被看管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当年,武则天从儿子李显、李旦手里夺取皇位,李显被软禁在房州,李旦被软禁在洛阳,都是十几年不能迈出大门一步。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武则天自己品尝被软禁的滋味了。而且,看管她的将军,正是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李湛,也就是武则天最早的支持者李义府的儿子。世事无常,无论是当权与落魄,还是心腹与仇敌,都可以互相转化啊。
第三,武则天眼睁睁地看着她最为看重的武周政权,毁于一旦。创建属于自己的大周王朝,当皇帝,这是武则天一生的梦想,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从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四日起,中宗下诏改国号为唐,宗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都恢复唐高宗去世那年,也就是永淳元年(682年)的制度。武则天创造的新字全部废除,只留下一个字,就是“曌”字,自己妈妈的名字做儿子的不能给改掉。李显重新确定长安的首都地位,神都洛阳依旧称为东都,武则天出生地北都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在新皇帝的统治下,佛、道二教的地位再次调整,太上老君又重新成为玄元皇帝。武则天是依靠佛教起家的,所以在她统治时期佛在道之上,现在人家李老君的子孙重新当皇帝了,当然太上老君的地位又给提上来,重新变成道在佛上了。这道诏令一下,就等于宣布武周王朝彻底灭亡了。那么,对于武周王朝灭亡这件事,武则天有没有心理准备呢?其实她是有的。我们讲过,武则天决定立自己的儿子李显做太子,其实就等于在心里接受武周王朝及身而止这个事实了。但是,当时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还没等她闭上眼睛,武周政权就灭亡了。对于一个毕生追求成功的英雄,还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自己奋斗的结晶被毁灭更可悲的呢!
二、余威犹存
这样看来,在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的的确确是虎落平阳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武则天半个世纪的风光就彻底化为乌有了呢?这也不尽然。我们不是还有一个虎老余威在的说法吗?五十年形成的威风,岂能真的就这么毁于一旦!我们可千万别把武则天想象成受儿子虐待的老太太。事实上,她对于自己的三儿子,也就是当朝天子李显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威慑力。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总结了四个表现。
第一,武则天依然享受皇帝的待遇。武则天是大周王朝的皇帝,现在中宗改周为唐,她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历代亡国之君是什么待遇?我们最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了,还有明朝的崇祯皇帝,亡国之时就吊死在景山上头了。可以说,这是历朝历代亡国之君的标准待遇。那么,武则天受到的是什么待遇呢?她的待遇可比其他亡国之君强多了,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居然还给武则天上了一个尊号,叫作则天大圣皇帝。这可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事情。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李显已经是皇帝了,武则天居然还叫皇帝!虽说上尊号不久,李显就恢复了唐的国号,但是武则天这个皇帝称号还继续保留。那么,她究竟是大唐则天大圣皇帝呢,还是大周则天大圣皇帝呢?没有人敢深究这个问题。反正皇帝这个尊号是保留下来了,这还不够威风吗?
另外,李显还定下规矩,每十天率领文武百官到上阳宫,看望武则天一次。当年,被儿子逼着退位的唐高祖没有享受到这等待遇。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退位当了太上皇,马上就被送到大安宫软禁起来,李世民很少去看望他,李渊自己孤孤单单的,死得很凄凉。安史之乱以后,被儿子逼着退位的唐玄宗也没有享受到此等待遇。唐肃宗把他软禁到太极宫,也是不理不睬。有一次,唐肃宗抱着小公主上朝,还跟大臣解释,让他们别见怪,他实在是太爱这个孩子,舍不得放下她。这时候有人进谏,说当年太上皇抱着皇帝,也像皇帝现在抱着小公主这样啊,皇帝将心比心,怎么就不去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呢?这件事说明,唐肃宗也是很少去看望唐玄宗的。而中宗李显呢,不管心里对武则天是怎么想的,反正至少从制度上每十天就得去给武则天问安一次。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能看出来了,武则天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待遇比一般太上皇还要好,这还不够威风吗?
第二,武则天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神龙政变后,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或者说武周王朝的历史定位问题。如果把武周王朝评价为伪朝,那么武则天也就是个篡逆的奸贼,相当于以外戚身份篡夺汉朝的王莽,按照当时的标准,就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如果说武则天不是篡逆的奸贼,那就必须得解释清楚,武周王朝跟李唐王朝到底是什么关系。作为儿子,李显究竟想怎么评价自己的母亲呢?看看李显的即位赦文就知道了。即位赦文是官方定评,有舆论导向作用,它会怎么解释武周政权呢?李显说,当年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也就是说,高宗死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想要在塞北地区接应,国家面临着空前危机,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的;而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武则天又“凝怀问道,属想无为”,当皇帝当累了,厌倦大宝,于是又主动逊位给李显,命他光复李唐,继承祖业。这个赦文在此刻出台,是什么意思呢?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武则天绝不是一个篡夺李唐天下的人,只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替儿子代管了十几年的江山社稷;因此,武周王朝也不是伪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这个意思简单说起来,就是周唐一体,母子相承。正因为如此,武则天“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当年挽狂澜于既倒,当然是明君,现在又主动逊位给儿子,所以又是慈母。这样一来,武则天高大的形象保持住了,而神龙政变干脆给一笔勾销了,既然都说武则天是主动逊位的了,哪里还有什么政变呢?
第三,武则天的身后安排非常妥善。刚才我们分析过了,武则天退位后,照样保持着皇帝的名号和尊严。但是,武则天当时已经是气息奄奄,病入膏肓了。俗话说,人走茶凉,在她死后,人们会怎样看待她呢?对这一点,武则天临死之前肯定没少考虑。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政变发生十个月之后,武则天终于走完了她漫长而又传奇的一生,病死在上阳宫的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她一生发布的最后一道制书,也就是遗制,专门对身后事作了安排。遗制说:“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武则天要求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等她死了之后,葬入唐高宗的陵寝,把神主(灵位)也放在李唐的祖庙之中。怎么理解武则天这个遗制呢?可能有人就认为武则天投降了,放弃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考虑。因为如果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即使以后人们对她的评价发生逆转,也会对她手下留情。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只要和唐高宗合葬,就永远没有剖棺戮尸的可能了。这份遗嘱是武则天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遗嘱能否被遵照执行也就关系到武则天身后的长远利益。那么,中宗君臣会不会尊重她的遗嘱呢?当时确实有一些人是反对执行遗嘱的。有一位大臣就说了,武则天不能归陵。为什么呢?因为夫为妻纲,所以唐高宗是尊,武则天是卑,唐高宗的乾陵已经封闭起来了,封闭得非常结实,如果要合葬的话,就必须把墓门凿开,这一凿不就惊动了高宗的灵魂吗?怎么能以卑动尊呢?所以,还不如另外选择一块好地方安葬武则天呢!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实包含了以后重新评价武则天的意思。那么,面对不同意见,唐中宗李显是怎么决定的呢?他坚决维护母亲的遗嘱,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开启乾陵,把武则天安葬在了唐高宗的身边。这也促成了一个奇迹,使得乾陵成为中国唯一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不仅如此,李显还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她的评价,称她:“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这样一来,武则天地下有知,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吧。事实上,武则天的陵寝也确实非常安稳,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始终保存完好。这在唐朝皇帝的陵寝中是独此一份。
第四,武则天的家族继续受到尊重。神龙政变刚刚结束,中宗李显夫妇就和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交上了朋友。李显多次到武三思家微服私访,跟他商议国家大事。韦皇后更是和武三思成了一对棋友,有一次,武三思进宫和韦皇后一起打双陆(一种棋类游戏,有赌博的性质),中宗李显就站在旁边给他们数筹码算输赢。在这种情况下,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继续加官晋爵,武三思升官当到一品的司空,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荣升为一品的司徒,爵位也由安定王(郡王),升格为定王(亲王)。武则天活着的亲人继续风光,死去的祖宗也没受太大的影响。当年,武则天称帝时把唐朝高祖、太宗和高宗三代神主迁到崇尊庙,现在,轮到李显把武周的祖宗搬家了。但是,李显在崇尊庙里供奉的是武家的七代神主,比武则天当年给李唐祖宗的待遇可优厚多了。中宗李显还特地下制,要求“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任何人奏事都不得犯武氏三代讳,也就是武则天的爸爸、爷爷、太爷爷的名字,都不能在任何奏书里出现,表现对他们的极大尊重,对武家祖宗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
三、生荣死哀
虎老余威在,说了武则天这四个表现之后,可能大家就要感到奇怪了。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打破亡国之君身后命运凄惨的规律呢?她何以能够做到死生俱荣?我个人认为,一共有四个因素。
第一,神龙政变的性质。我们上一章说过,神龙政变的第一目的是结束二张兄弟对政治的干扰,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只能算是政变的副产品。正因为如此,在武则天因为政变退位、迁居上阳宫的时候,许多人表现出了深深的惋惜眷恋之情。比如说宰相姚元之,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开元贤相姚崇,在送别武则天的时候,忍不住呜咽流涕。当时张柬之就提醒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元之回答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什么意思呢?我姚元之侍奉则天皇帝这么长时间了,辞别旧君,我实在悲不能忍。而且那天我和你们一块儿去诛讨二张,这是从国家利益进行考虑的,我觉得这是大臣应该做的事情。今天我洒泪辞别旧君,这也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因此获罪的话,那么我也心甘情愿。姚元之的态度,代表了当时一大批臣子的立场。他们并不反感武则天,相反,因为武则天知人善任,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因此他们对武则天有相当的好感。按照当时人的说法,就是“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朝廷里的大臣还是大周培养起来的那批人,他们对于武则天是有感情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君臣上下一致反对武则天、报复武则天的可能。
第二,政变后的形势。我们说过,神龙政变是一场各种势力联合发动的政变。政变的主导人物并不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显,而是一些有地位、有权谋的大臣。另外,李显的弟弟相王李旦与妹妹太平公主也出力颇多,这些人在政变后都有很大的势力。大臣中,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核心人物都受封为王,相王加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对于势单力孤的皇帝李显而言,这些人权力的发展都是很大的威胁。如果过分强调神龙政变的正确性,就等于凸显了五位大臣的功劳,会使他们更加功高难制。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只能是拉虎皮,做大旗,强调自己是接受了母亲的禅让,让自己的权力更具有合法性,同时,也尽可能地淡化神龙政变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权臣和弟弟妹妹的影响力。
第三,亲情和利害关系。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母子之间有着天然的感情。当年,武则天放弃侄子,把李显从房州接回来立他当太子,是出于这种感情,现在,轮到李显来处理母亲地位问题的时候,这种感情同样在发挥作用。面对着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身体极度衰弱的老母亲,李显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另外,李显是武则天立的太子,正是凭着这种身份,他才能成为政变拥护的对象,在政变之后顺理成章地当上皇帝。如果现在他否认武则天的合法性,也就否认了自己太子身份的合法性,那样,他当皇帝的基础就更不牢靠了。李显怎么能做这种傻事呢?所以,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李显都得接着推崇武则天。
第四,武则天的杰出智慧。武则天当年建立武周政权,并没有跟李唐王朝决裂。她承认自己继承了唐高祖、太宗和高宗的统治,而且,她也继续保留了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这使得她和李唐王朝的和解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在遗制中主动提出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的陵寝之中。这就使得她重新从一个皇帝变回了妻子和母亲。通过这样的一番努力,原本离经叛道的武则天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她就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是儿子的亲生母亲。一个人可以不接受前朝的皇帝,但是谁能不接受自己的母亲呢?不仅李显必须接受,李显之后的李旦也必须接受,李旦之后的皇帝还要继续接受,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直系子孙,血浓于水啊。
此外,武则天的遗嘱还特别提到两件事情:第一,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的亲属;第二,赐魏元忠实封百户。临终以前,武则天为什么会想到宽恕这两批人呢?王皇后和萧淑妃等人是她最早的敌人,也是她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牺牲品,而魏元忠则是最后一个被她冤枉的大臣。这等于说,对于这些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武则天已经从头原谅到尾了,她原谅所有的人,这些人难道就不能原谅她吗?那么,他们到底原谅武则天没有呢?王皇后、萧淑妃等人的族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魏元忠的表现却被记载下来了:“元忠捧制,感咽涕泗。”魏元忠感动得哭了,在这一刻,他记住的只有武则天的好处。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政治智慧,这份智慧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就是这份政治智慧,帮助武则天度过了政变之后最艰难的岁月,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正是出于这样复杂的原因,武则天避免了一般亡国之君的命运悲剧,以八十二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生荣死哀。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武则天当完了皇帝,终于以一位皇后的身份归葬到唐高宗的陵寝中,她再也看不见她曾经统治过的山河大地,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如今,时隔千载,回首往事,回望乾陵,我们更会有物是人非之感。既然如此,这个以叛逆传统开始,又以回归传统告终的一代女皇,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和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