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含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晚上八点多,我告辞了建湖县委的几位领导,登车返回盐城。一路上,同行者劳累一天都闭上眼打起了瞌睡。只有我在茫茫的夜色中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一天的经历对我情感的冲击如此强烈,此时此刻,在黑沉沉的车厢里,冠华的早年生活栩栩如生地一幕幕出现在我眼前……
午饭后,建湖县委的唐主任热情邀请我到县城看一看,晚上县委李书记陪同我们一起吃饭。家乡人民的真挚情感温暖了我去苏北之前那一颗冰冷的心。
冠华于1913年农历二月二十一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庆丰乡东乔庄(都是现用地名)。据说冠华的祖父没有文化,因为不识字,曾被一个秀才作弄过,因此下决心要儿孙辈读书识字,冠华的父亲和叔父都曾读过不少书,只是每次考秀才都落第,因而兄弟两人又决意要在儿辈中培养一个人才“光宗耀祖”。叔父无子嗣,所以倾囊相助冠华三兄弟上学。
我在村中前前后后走遍了每个角落。中午大队长在家里摆了一桌丰盛的农村宴席招待我。大队长也姓乔,而且还是冠字辈的。东乔庄原来只有乔姓,解放后才陆续迁入了其他姓氏,但至今乔姓人家仍占多数,而且凡姓乔的都按辈分排行,因此都属本家族人。现在冠字辈的已留下不多了,这位队长年仅四十多岁却属冠字排行,真是年岁不大辈分不小,他该算是冠华的同宗族弟。
冠华的父亲名守恒,是当地的一个开明士绅。他喜爱琴棋书画,并精通诗词歌赋。冠华出生于乡村的书香人家,自幼受到熏陶。冠华的生母刘氏生育了三男六女,冠华最幼。三岁时,冠华丧母。父亲后来续弦,又生两女一男。因为家庭人口众多,苏北土地贫瘠,因此虽是地主家庭,父亲还需教些私塾以维持生活并供三个儿子上学。
我顺大家指点,很容易就望见了那独特的小岛。其实这的的确确不过是个“小墩子”,一个面积大约不到一百平米的塘中土墩。它离池塘北岸仅两米左右,搭一块木板就可以过去。当然,那上面早已不存在冠华如此思念的茅屋书斋,一切都已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了!现在那上面是一块油菜田。
冠华自幼好学,五岁开始入叔父乔守清家的私塾。那时冠华是同塾读书的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但他却非常用功,从七八岁开始,不仅白天去叔父家读书,晚上也几乎天天去夜读。我在东乔庄见到一位老人,他说当时有位老婆婆家住启明桥头,见冠华不论风雨天、下雪日都在黑夜过桥读书,老婆婆怜他年幼刻苦,只要见到冠华黑夜过桥,她都拿出油灯为他照明。冠华天资聪颖。1927年他在盐城淮美中学读初中三年级时因闹学潮被校方开除后转入淮安中学。他乘转学之机竟跳了一级,进了淮安的高中一年级。在淮安不到一年又因带头闹事于1928年被开除,他索性决定转到南京教学质量很高的钟南中学。冠华自幼信心极强,他去考钟南时坚持要跳一级直接上毕业班高三级。校方不同意,因为他在淮安中学连高一都未读完。但冠华执意跳级,当时有一位同族叔父乔跃汉是钟南的教员,帮他同校长商量,最后同意他试读高三课程。一年后,冠华竟以全年级最优异的成绩从钟南中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全国几所名牌大学,他决定选择清华。1929年,冠华离开家乡北上赴清华,由于他连续跳级,所以上清华时他年仅十六岁,还是个少年。1933年他二十岁时就从清华毕业,随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两年后因参加日共外围组织被日本警方逮捕,三个月后驱逐出境,未能完成学业。于是冠华又于1935年以公费去德国杜宾根大学攻读哲学。当他1937年在杜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时,才刚刚二十四岁。
听我提到“小墩子”,陪同我的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地会心微笑。他们说冠华真是惦念家乡,这确实是他最爱去读书的地方,他竟一直没忘。有一位长者,年逾八秩,修长瘦削,曾在县城当过几年教师。他感叹地对我说,冠华小时候非常淘气,但又非常用功读书。他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出奇地喜爱读书。他五岁入叔父私塾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叔父是个严师,凡不能背诵经书的学生都要罚跪,跪到背出才“解放”。同塾中多有不堪严师管教而退学的。而冠华读书,真是过目不忘,很少挨罚,因而深得叔父宠爱。课余之时,小岛书斋是冠华最爱去读书的地方。叔父住在附近,不懂处向叔父请教。
冠华的少年时代充满反叛精神。他从反对旧习俗、旧礼教一直到反封建、反列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反叛精神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带有时代进步思潮的气息。
从旧居出来,沿西墙外的窄巷走到头,跨过当年的启明桥,往西穿过一些农舍就见到大片农田。正午的太阳照着大地,暖洋洋的一派兴旺景象。我急切地问村里的同志冠华向我无数次谈过的一个“小岛”在哪里。在我陪同冠华住院的前后两年中,每每谈及家乡,冠华最爱讲的话题之一就是他少年时代的“小岛书斋”。他说他家当年在房后面北角的一个大池塘里有一块两亩地左右的圆墩,村里人都把这圆墩叫“小墩子”。他父亲在这个小墩子上开辟了一个小花园,还在小岛上盖了两间茅屋作为书斋。那里的光线比老宅亮。冠华说这是他在家读书的好地方。
冠华的少年时代正值北伐革命席卷中国大地。反封建、反列强、争民主的进步思想广泛深入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冠华所在的苏北地区也卷入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1925—1926年,冠华在亭湖中学上学,时年十二岁。在那里他开始阅读鲁迅等人的作品。加上两个哥哥都属思想激进的青年,对他有重大影响。当时亭湖中学虽然比较开明,但办学还是旧的一套。学生们对一位姓张的历史教师的课不满,因为他照本宣科,索然无味。他们要求校方换教师,校长不允,酿成罢课三天。在这次“闹事”中,冠华和他二哥冠鳌都是带头人,结果二哥遭到校方拒发毕业文凭的处罚,冠华也因此于1926年转到淮美中学。
冠华家的旧居现在只剩下四间北房。村里的老人们告诉我,当年那是一座四合院,天井很开阔,前后两进院落。南边靠坡处是一片翠竹,东边陡坡上辟为花园。冠华的父亲酷爱园艺,不仅在老宅的东、南两边栽竹种菊,而且还在不大的院子里搭了个葡萄架。后来,日本侵略者和伪军侵入了这个偏远苏北村庄,烧、杀、抢、掠,全村房屋几乎全部烧毁,村中百姓也大多出外逃难。冠华父亲和全家也逃往上海寄居亲友家,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一直到1949年逝世也未能返回家园。眼前的这四间北房得以幸存至今只是因为当年伪军的一个旅长看中这高坡的地形,把这几间比较齐整的房屋留作了他的旅部才没有毁于大火。现在,大队把这几间房用作榨油房。如今这房屋也只能做这个用途了。解放后,村里家家户户陆续盖起了敞亮的砖瓦房。相形之下,冠华家的这几间旧屋就显得十分简陋、破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