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金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家、女权活动家
乍看之下,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感情生活似乎和她知识分子以及女权运动领袖的职业是相称的,她不愿被传统束缚,高高兴兴地跟男人、女人谈恋爱。但这些“解放天性”的把戏也竟还有欺瞒、利用的一面。三十多岁的时候她做过教师,似乎勾引过她的一些女学生,然后再把她们送给自己的长期情人,也就是让-保罗·萨特<sup>∗</sup>那个斜眼侏儒,后者热爱夺取处女的童贞。这对情人把这种关系称为“三重奏”。
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
这段我们暂且略过了。波伏瓦一直否认自己是个哲学家,但她1944年的长文《皮洛士与息涅阿斯》完全可以和阿尔贝·加缪<sup>∗</sup>的《西西弗神话》对照阅读——都是借用经典故事探讨存在主义哲学(基本上就是在问:“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她也写小说,通常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其中一本《名士风流》(1954)拿下了龚古尔奖。但是她最被后人记住的恐怕会是那本号召女权主义者起来战斗的《第二性》(1949)。书名很好地概括了她的中心论点:女人一直被男人习惯性地展示为次要的性别,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几乎可把她们视作没有阴茎的男人(随便举个例子:《圣经》里就说上帝是先造了亚当……)
<b>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b>
更宽泛一些,她还探讨了男人如何在“绅士风度”等幌子之下,将女性困在了一些角色中,最后方便了男人。比如,有些丈夫会赞颂妻子是“家中的女神”。波伏瓦说,不要被这个词蒙蔽,以为是句好话;不是的,这些丈夫是用这个标签把打扫房子的任务永远地套在了妻子的脖子上。把这样的思想用存在主义的语汇表达出来,波伏瓦写道:“一个人从来不会出生时就是女人,她们都是成为了女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人”,而后天是男人的塑造才让你成了一个“女人”。
桑塔格有时确实喜欢夸大其词。比如她遭受很多非议的一种说法是把“白人”称为“人类史中的癌症”。(她对于用比喻形容疾病和用疾病作为比喻提出种种严格要求,那是后来的事情。)在“9·11”之后,她立刻加入论争,反对别人把那两架飞机认作“对文明和自由的懦弱攻击”,认为它们是对“美国某些具体盟约和行动”的回应。这种观点让大家义愤填膺。只不过通常来说,右翼评论者,通常是男性,虽然一面说她易被情绪冲昏头,但其实他们对她的厌恶有时候也是一样。有没有可能是他们觉得受到了威胁?是不是一个有魅力的女子居然敢持左翼观点的同时——这一点不可否认——还很聪明,他们就有点害怕了?
<b>弗吉尼亚·伍尔夫</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