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困局 (第2/5页)
孙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诸如定位不准、无法点击下一步、派单混乱等问题经常被骑手们提及。而每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背后,其实都与骑手的配送“业绩”和劳动收入紧密关联。为了保证自己的送餐过程顺畅,骑手发展出了很强的能动性和灵活性,他们会实时跟进订单的剩余时间、到店取餐时间、路程的远近,以及楼层、有无电梯、是否需要通过门禁等。面对“人工智障”,骑手会在此过程中开辟一套特定的、与系统对话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通过送单劳动,骑手不断地为平台算法所设计的逻辑“试错”。骑手所承担的劳动,更像“测试端”的工程师,他们一次次地送单,一次次地验证系统的准确性。唯一不同的是,测试工程师面对的是电脑屏幕,而骑手的测试则是在三维立体、充满各种复杂情况的大街上。“骑手抱怨—平台改进”的这个过程生动地展现了智能算法的成长历程。
“闪送”平台的“派单”和“抢单”分类是“养系统”生动的体现。平台会根据骑手的送单数量和工作时长将闪送员划分为“派单”和“抢单”两个类别。前者指的是由平台主动派单给骑手,“派单”的级别高、单量多、订单价高;后者则需要骑手在平台分发出来的订单中自主抢单,“抢单”级别低、单量少、订单价低。骑手想要维持“派单”的级别,需要持续地、不间断地定额劳动。按照规定,一个骑手每周、每天都需要完成一定额度的送单量,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完成规定订单量,则会被降级为“抢单”。
不点到店,没法出餐。(App后台有一个)蓝牙识别到店(功能),有的(时候,后台对)商家定位不准,你明明就在,但你就点不了到店。你到不到店,技术说了算。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客户取消,就是(我们的)物流责任,罚骑手五百,一天白干。
“算法想象”一直是算法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旨在探究人们如何知晓、认识算法体系本身。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可能通过算法的内里机制向外延伸想象算法的应用,而更多的、无从知晓算法“黑箱”的人,则通过算法体系的外在表现关注算法的系统设置。在这一理论探索中,“算法想象”并不仅仅是一种“想象”而已。相反,它是一个实践过程,一个生成性过程。个体对于算法的想象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生活以及其与算法的交互。长期的实践经验养成了外卖骑手对于后台算法的独到想象。大强哥、王小笠、李飞龙、驴哥在一起的时候,时常讨论起后台的算法“黑箱”。虽然他们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理解、阐释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算法会这样,在另一些情况下却变成另外的样子,但是他们的猜测、质疑、想法毫无疑问形成了“算法八卦”(algorithmic gossip),这些话语的表达组成了外卖骑手对于算法的想象,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跑单劳动。
也有骑手抱怨后台系统“不好使”、“不智能”。老高站点里的同事曾经抱怨过 App的蓝牙识别不准确:
例如,当知道系统需要不断通过个体劳动“被投喂”时,“养系统”所需要的持续性有时候让骑手们很为难。虽然平台以灵活自主的工作定位来招工,但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对骑手有连续的工作时间要求。一些骑手因为探病、秋收或者其他紧急情况回老家的情形时常发生,而这些意外一旦打断了其工作的连续性,他们的后台数据就会变得“不好看”,骑手等级也会随之下调。一位“闪送”平台的骑手曾在“抖音”上闷闷不乐地描述自己的处境:
由于后台系统会根据骑手的流动数据来不断调整送餐路线,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流量多的数据便有了合法性。于是,很多情况下,骑手为了节省距离、缩短送餐时间而不得已选择的逆行路线也会被后台地图逐渐采纳,并发展成推荐路线。每次说起这个事情,岩晖涛都会哈哈大笑,然后抛给我一句:“鲁迅说得好,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必须天天跑。你看,我这几天回老家一趟,有点事,这绩效就下来了。没法拿到大单,只能送一些周边的小单。
岩:找天桥,逆行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