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恒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也就是说,我会尽量抛弃“我才了不起”的想法,这样的话自己感到轻松,周围人也轻松。
但是,当你冷静下来质疑“唉,真的如此吗?”时,就没必要把它放在心上。
随着年龄增长,年轻人或者晚辈表面上迎合我的情况有所增多,但我仍然认为大家应该平等相处。
“肯定是想使坏。”
比如“之前对不起呀”,或者“是我不对”等等,如果有些问题不统一,我就会先打招呼再表示歉意,这样对方就不会那么生气。
“就是焦躁乱发脾气。”
长子一家和我住得很近,我向儿媳妇致歉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实际上,人太过关注别人或心生怒气,大体上都是自私的。
我尽量舍弃“道歉会降低身份”“对方应该道歉”,或者“对方年轻,应该给我道歉”之类的想法。
也许有“因爱而关注”的情况,但真正是否有爱,在被说的时候立马就会明白。
但是,相比那些不善于道歉的人,我应该算是比较强大吧。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
我是从贫困的乡下走出来的,又经历了战后的混乱才当上了医生,所以我没什么自豪感。
无论是费劲地想要主动交往,还是试图引起对方的关注,都显得不自然、不正常。
所以,当你说了过分的话导致对方不愉快,无论对方是患者还是同事,自己先向对方表示歉意。一般来说,职场同事之间越是不愉快,相处起来越会感觉不舒服。
如果觉得“这个人竟然如此做事,那我们交往也不会太深入吧”,这时不妨试着拉开心理距离,具体做法就是“不要过多投入”。
这样,对方也就有了台阶下。
在很多时候,不要处处在意别人的脸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度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反复思索,觉得您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我发现很多人在遇到不顺心或不如意的时候,总想着立即得出结论。无论是心理门诊还是精神科,急于询问“怎么办”的患者实在太多了。
“不不不,昨天是我不对。”
如果是考试的话,可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对于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呢?
如果你放下姿态,对方基本上也会放下架子:
生老病死另当别论,人生的一切选择,最终都是以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决定。
就这样,温和地打招呼,委婉地致歉。
有趣的是,前来咨询的人看似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无论是家庭问题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是在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
“让您心情不好,我很抱歉,请您原谅。”
不是选“0”还是选“1”的答案,应该是“喜欢就交往”“不喜欢就远离”。
“昨天不好意思,是我话说重了。”
如果你的想法比较极端,那么在寻求心理帮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寻求极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