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汉武挥鞭 > 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

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古往今来,官府但凡稍开方便之门,商贾行事就已足够方便了。

此等人情世故非是华夏独有,后世甚么皿猪滋油的欧美诸国,亦不鲜见,这就是社会现实,没甚么好讳言的,提出批判也无疑是弱势者的哀嚎,于事无补,倒不如强大自身,力争上游。

齐地东郭氏的族业愈发兴盛,遍及种植、煮盐、织造、航运、造船等诸多行当,光靠购买外族奴隶,显是无法支撑,毕竟朝廷和官府政令严苛,绝不允外族奴隶触及律法限定的制造工艺,只准从事繁重的低端劳作,故商家即便购买再多的奴隶,缺工荒仍是颇为严重。

临淄书院创设在即,东郭氏作为齐地首富大族,自不吝于捐赀助学,除却能获得官府褒奖和民间声望,谋求与临淄书院产学合作的资格更是首要考量。

在皇帝刘彻的授意下,太常卿刘买对各处书院的办学思路和章程颇为灵活,特意征询各地商家的人才需求,举例来说,临淄书院因所在濒海,设立了航运相关系所,而位居燕北的常山书院,周围别说海洋,就是湖泊河川都少,压根就没打算开设航运课业。

仅止是二十书院的初创投入,尚未计算将来每岁要支应的庞大开销,饶是汉廷国库充盈,也觉负担沉重。

好在大汉所谓的产学合作体制已行之有年,诸多世家大族乃至豪商巨贾都对与官学的契约合作颇感兴趣。

昔年窦氏,田氏乃至陈氏这三大外戚世家抢占先机,与帝国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及渭北种植园早早签订了类似后世产学合作的契约,用赀财获取新式栽培农艺及大量良种。

遗孤院每岁培养出的诸多人才,更是早早被世家大族和大商团招募延揽,而遗孤院每岁也获得了大笔的办学赞助,只为获取提早招募学子的资格。

太常府文教司刚是放出风声,奉旨筹办各处书院,世家大族和大商团皆纷纷主动捐输,且可特意指定赞助,扶持临近自家产业聚集地域的书院。

在此等情形下,如齐地东郭氏之类的豪商,为获取人才,自然会向本地的书院大举捐赀,且不说日后更便于延揽适宜自身产业发展的人才,光为防止齐地人才外流,就足以让他们不吝为此投入重金。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这话,是皇帝刘彻时常挂在嘴边的,大汉的权贵及豪富皆深以为然。

人才匮乏之时,人才的争夺战,早从人才培养的初期,就已颇为激烈了。

譬如齐地东郭氏,随着东郭咸阳脱商入仕,一步步登上丞相之位,即便东郭本家将族业散尽,嫡系子弟不再操持商贾之事,皆分由支脉旁系掌管,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齐地官员不可能完全无视东郭咸阳的影响力。

或许,齐地官员不敢以权谋私、官商勾结,不至为拍东郭丞相的马屁而渎职舞弊,然在不触犯律法的前提下,多多少少是会为齐地东郭氏行些方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