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高罗佩生平年表 (第1/5页)
高罗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10—1915
1910年8月9日,出生于荷兰祖特芬(Zutphen)市,本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Robert Hans van Gulik),父亲威廉·雅各布斯·范古利克(Willem Jacobus van Gulik)是荷属东印度皇家军队的军医,母亲贝尔塔·德拉伊特(Bertha de Ruiter),有三兄一姊。后来全家搬至奈梅根(Nijmegen)市。
1915—1923
第一次远渡重洋,与母亲和姐姐乘船前往爪哇。父亲已先行抵达,正在爪哇第二次服役。
先后在泗水和巴达维亚(如今的雅加达)上小学,在学校里接受荷文教育,与家仆和朋友交往时学会了马来语、爪哇语。热爱爪哇皮影戏,11岁用荷文写成研究文章《皮影》。在当地华人社区里见到汉字和中国寺庙,从此热爱一切与中国有关的事物。
1923—1930
1923年夏天,随家人返回荷兰,进入奈梅根市立高级中学,系统学习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怀念爪哇的散文《来自美丽的岛屿》,激起了文学热情,用法语和荷语写下一些文稿。聘请一位中国留学生作为家教,开始使用中文名“高罗佩”。结识了著名语言学教授乌伦贝克(C. C. Uhlenbeck),跟随他学习梵语和俄语,并合作编辑了一部美洲印第安黑足语字典。
1928年,开始向荷兰中国文化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投稿,这些关于中国古诗的文章显示出不凡的才华与学识。
1930年6月14日,通过中学毕业考试。
1930—1935
1930年9月,进入莱顿大学,学习东方殖民地法律、印度学(以当时荷属东印度文化为中心的一门学科)、中国与日本的语言和文学。师从著名汉学家、中文教授戴闻达(J. J. L. Duyvendak),但是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彼此相处得不甚融洽。继续撰写有关东方艺术和文学的文章,每天练习中国书法,并终生不辍。
1932年2月19日,通过中文和日文的学士学位考试,并用英语完成法律学士论文《荷属东印度华人司法地位的发展》。进入莱顿国家民族学博物馆工作,负责管理东南亚部,学习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将古印度著名剧作家、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的梵文戏剧《乌尔瓦奇》(<i>Urvaçī,een oud-Indisch Tooneelstuk van Kālidāsa</i>)译成荷文,同年在荷兰海牙出版。
转入乌特勒支大学,师从中文教授托马斯·弗格森(Thomas Ferguson)。1934年4月21日,获得东方语言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米芾及其〈砚史〉》(<i>Mi Fu on Ink-stones</i>)后于1936年在北京出版。
1935年3月7日,获得哲学与文学博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而得到特奖,博士论文《马头明王古今诸说源流考》(<i>Hayagrīva,The Mantrayanic Aspect of Horse-cult in China & Japan</i>)同年在莱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