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父亲夏允彝(1596——1645)。1645年与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旋败,在家乡自沉于松塘。绝命词云:“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人谁不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夏允彝寄望于南明朝廷,南明却腐败透顶,旋生旋灭。允彝殉国之心早定,曾屡次告诫家人:“我若赴水,汝辈决不可救,救起必苏,苏而复死,是两次死也,非所以爱我。”因此其投水时,家人环立池边,“见死不救”。池浅,不能没人,允彝伏水而死。
老师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进士。允彝殉国后,完淳与陈子龙随吴易起兵,1646年6月兵败后吴易在嘉善被捕,数日后就义于杭州草桥门。完淳联络战友为吴易在其家乡筑衣冠冢。
老师陈子龙(1608——1647)。陈子龙与夏允彝为同年进士。陈子龙抗清屡败屡战。1647年5月被捕,押解途中,寻机投水而死。
伯父夏之旭(1591——1647)。1647年5月27日自缢于文庙(孔庙)颜子位前。起初,夏之旭遵弟夏允彝之嘱,遁入空门,暂求苟活,以照应支离破碎的家族。死时遗书云:“呜呼!新朝之所谓叛,乃故国之所谓忠也。夫何伤哉!余读圣贤书,今死圣贤地,夫亦死于圣贤之教,非死于新朝之法也。”这是古士人中极罕见的对道德困境的表达,又是对决绝“殉道”的宣示。
最亲近的人死难者还有很多。这些人不仅自己死难,其家族往往亦遭受极为惨烈的摧残。
以夏完淳姐姐夏淑吉所嫁嘉定望族侯家为例。夏淑吉十九岁时嫁侯家,数年后其夫侯洵病逝。嘉定是易代之际江南遭受屠戮最惨重城市之一,因抗拒剃发被血洗三次,史称“嘉定三屠”。夏淑吉公公侯岐曾、叔公侯峒曾各有子三人,人称“嘉定六侯”。侯峒曾是嘉定抗清领袖,失败后与长子侯演和三子侯瀞同赴水而死,次子在逃亡途中亦死。侯岐曾之子侯涵死难,侯岐曾幸免于难,但亦因后来藏匿陈子龙,为清兵追索,自缢而死。侯家两代人,只剩下夏淑吉等四名寡妇,且大都削发为尼。目睹侯家悲惨遭遇,夏完淳在侯岐曾死难之前,曾给故旧李舒章(时已任清弘文院中书)一信(即《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企图为侯家谋求缓解。而此时,夏家亦早已因抗清而败落,父死后,嫡母盛氏弃家入道,生母陆氏投奔他人。夏完淳视自己为失国失家的湖海之士,其情怀之悲壮是可以想见的。
壮烈气氛笼罩在夏完淳等壮士的心头,也笼罩在众多普通士民的心头。
不能不说及满清剃发制度。满清王朝有一特殊政策,征服地的汉人必须照满人样式易服剃发,剃除头颅四周之发,留顶部之发结而为辫,汉人蔑称为“金钱鼠尾”。剃与不剃当时是一重大政治问题,而非风俗习惯问题。对汉人来说,虽经易代,尚盼不改衣冠文物之旧。而剃发易冠,触及每个人身体,触及身体就是摧毁精神,就是“弃华变夷”,就无颜见列祖列宗,近似于亡种灭族灭文化。清初入关时,因汉人激烈反抗剃发,曾一度罢剃。1645年5月,清兵攻下南京,天下粗定,清廷又下严厉剃发令,违者杀无赦,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江阴城破时,清军下令屠城,无发者免死,唯僧徒幸免,城内外被杀近二十万人。城破,男女老少竞相投水、蹈火、自刎、自缢。“咸以先死为荣,无一顺从者。”(韩菼《江阴守城记》)中书舍人戚勋一家37口举火自焚,遗书云:“非敢殉难称大明忠臣,抑求完发为大明忠鬼。”(高承埏《崇祯忠节录》)异族人要来做皇帝,刀架在脖子上了,不得不接受,但发绝不可剃。可悯可叹。被屠城者还有扬州,扬州死难达八十多万。中国历史上从无和平易代,而易代之惨,古今中外大约无过于明清易代。
有史学家批判清廷剃发制为文化蒙昧主义,客观上造成不必要的大屠杀,也迟滞了清统一全国进程。这话有道理。但文化蒙昧的满清,其统治眼光、手腕却并不短视。他们不仅要占有土地山河,更根本更重要的是要民众的臣服。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满清不乏军事自信,却深深恐惧汉文化的同化力量,剃发易服就是要摧毁汉人精神长城。为避免“以夏变夷”,我先来个“以夷变夏”。虽然汉人进行了比其他易代之际更为漫长激烈抵抗,但清创造了非汉族政权统治时间之最。整个清代,除晚清外,可以说汉文化停止了生长,亦极少有价值的思想产生。从满清贵族立场上来说,统治是成功的。辛亥革命起,兴剪辫运动,要丢掉满清强加给汉人的这截“鼠尾”,竟又需一场艰难革命。
围绕头发,清史的一首一尾,颇可玩味。改造人非易事,从文化上改造人更难,而人一旦被从文化上改造了,要改造回来,却也非易事。
在满清屠刀之下,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改造”。苟活也好,屈辱也罢,时间一久,就淡漠了,许多人又可以把“奴才”做得有滋有味了。
夏完淳从容就戮,他把自己的死看作是殉国、殉君、殉父。和文化联系起来,就能明白,归根结底,是殉文化、殉道,是用生命践行忠义,亦是为自己文化身份而死。
完淳伯父夏之旭就公开宣示是为“圣贤之教”而死。台湾学者孙慧敏《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节故事的流传与形成》一文中指出:“夏之旭的自缢孔庙,彻底否定了政权对忠这项道德的诠释权,他将自己的死亡,从枉法提高到殉道的层次。”儒教的教化力量实在可畏。
四
诗,可以说是中国古士人的精神寓所,是古士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夏完淳的诗文是他精神的最好诠释。
完淳这个早慧天才,九岁即印行《代乳集》。1644年国变之前,不乏公子风流、诗酒唱和之作,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国变后,精金美玉般的天才少年夏完淳似被一下了投入烈火,激情沛然而生,磅礴而出,不可遏抑。在晚明文学史上,完淳之诗文比之众多老臣名家毫不逊色,感人力量则名家弗及。
倾听一下历史深处这个伟大中华少年的苍凉歌哭吧。
《大哀赋》《六哀》《军中有作》《哀燕京》《野哭》《细林野哭》《吴江野哭》《哭吴都督》《别云间》《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眼前河山,已成故国,剧痛深悲,茫茫大恨,一齐压在这个少年心头,化为一行行血性文字。
万言长文《大哀赋》作于1646年秋。数月前,完淳倚重甚深的吴易兵败殉难,复国雄图又成幻梦,完淳情怀悲怆。赋中痛陈明末历史教训,描绘江南特别是南京沦亡惨景,自誓抗清复国心志。经两年血火洗礼,完淳已完全是一位饱经沧桑、洞察时事的“老臣”。据记载,大诗人吴梅村(1609——1671)自明入清后,读到《大哀赋》,愧敬交加,大哭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