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别云间》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诵读者正好是十六七岁少男少女。今天的少年,对这位三百七十年前伟大少年能理解多少?
这是一个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夏完淳式的崇高或许并不难被解构。假设夏完淳生存于清末,他会不会为保住辫子而勇于“牺牲”呢?可能会的。明朝需要忠,清朝似乎更需要忠。解构固然能提供新视野,但如果夏完淳一经解构,便只余一片废墟,那么你只好下此结论:历史无法保存任何崇高的东西。
二
夏完淳无疑天赋极高,五岁时就以神童闻名。当地已七十八岁名儒陈继儒(1558——1639)面试完淳,连叹“不可思议”,作《童子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老讲师,是童儿……”陈继儒这样注释:“(五岁完淳)讲上下论语,宿儒弗及。”陈继儒如此迷恋这个神童,为之倾倒,他在给完淳父亲夏允彝的信中说:“儒七十八矣,不意见圣童、神童,昔得之于书,今日得遇之积善之家……”不仅陈继儒,师长辈的陈子龙、钱谦益、侯岐曾等都有诗文赞及神童完淳,并寄予厚望。陈继儒在完淳六岁时又赋一短文《题端哥六岁能文》(端哥系完淳乳名),可知完淳六岁即能赋诗作文。《夏完淳集》收录诗文最早的即其八九岁时作品,虽大都系模拟之作,而文采可观。
神童历代皆有,幼有神童之名而终成大器者,却很罕见。神童往往是昙花一现。王安石名作《伤仲永》就是感慨一个神童的沦没。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父经常领着他四处炫耀。待二十岁时,变成了和他父亲一样的农夫。王安石将这种变化,归结为方仲永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王安石只说对了一半。方仲永没有得到及时教育是外在现象。他没有养成对知识文化的自觉追求,更没有人格精神的觉醒,没有内在动力,天才之苗停止生长是不奇怪的。
夏完淳在精神在人格上觉醒成熟之早,令人惊讶。
夏完淳受到了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教育。他有一个堪称人杰的父亲。夏允彝(1596——1645),崇祯十年进士,与陈子龙同为晚明“几社”创始人,道德文章,秀出士林。夏允彝对独子完淳期望甚高,经常将其带在身边,中进士后赴福建长乐任知县五年,完淳从八岁至十三岁一直随从。完淳喜欢阅读邸报(朝廷下发的公文报)的习惯,就是此期间养成。夏家有条件为完淳选择最优秀老师,其中对完淳影响最大的是陈子龙、吴易、张溥。处明末乱局,这些人和夏允彝一样,皆为众望所归人物。夏家与嘉善望族钱家,在完淳很小时就结为姻亲,完淳岳父钱栴以潇洒豪迈善结士闻名。处此环境,完淳超人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甲申(1644)前十岁左右所作《燕问》《周公论》等策论,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古今,其精神面貌俨然已是一个欲担荷重任的忠贞老臣。《大学》中要求于士子的“修齐治平”梯次修养任务,完淳似乎极早就完成了。
完淳没有普通意义上的童年,甚至也没有少年。家庭要求他早熟,文化促使他早熟,时代逼迫他早熟。中国传统文化是促人早熟的文化,孩子有貌似大人言行,是受到鼓励的。其利其弊,殊堪研究。夏完淳不是貌似大人,他实际就是一个满腔老臣情怀的少年。体制、文化要求于士子的忠孝节义,迅速融化入他的血液骨髓,化为他生命深处自觉的追求。
夏完淳如此迅速地成长成熟,似乎是在为一个非常时代做着准备。这个时代一到,他就把自己尚稚嫩的躯体捧上了祭坛。
三
1644年,一个天崩地解般的时代来到了。
这年3月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今景山),延祚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宣告覆灭。原明将吴三桂以雪君父之仇(吴之父吴襄及三十余家人为李自成所杀)的名义引清兵入关。清廷抓住有利时机,以吊民伐罪、为崇祯帝复仇为口号,招降吴三桂。李自成军迅速败亡。清兵入据北京。
明末,广大士民对以皇帝为代表的腐败统治集团早已绝望,但崇祯帝自缢对士民心理仍是一个重创。因此,清入关之初较为顺利,野心迅速膨大,跃马中原,吞并天下,征服一个庞大民族的决心渐趋坚定。
异族统治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非罕见现象,甚至可说是历史的一种常态。异族统治常常是民族融合的原因。起初,皇太极对入据中原是深有顾虑的,怕重踩辽金元覆辙,数世之后,皆成汉俗,本民族反而被淹没于汪洋大海。1642年的松锦大战,明军大败,形势对清有利。明议和使者到达沈阳,皇太极在5月17日致朝鲜国王的一封征求意见信中说:
朕想今日我之番服不为不多,疆域不为不广,彼既请和,朕意欲成和事,共享太平之福。诸王贝勒或谓明朝时势已衰,正宜乘此机会,攻取北京,安用和为。但念征战不已,死伤必众,固有所不忍,纵蒙天眷,得成一统,世岂有长生之人,子子孙孙宁有世守不绝之理乎?昔大金曾亦一统,今安在哉?……
此信即使当外交辞令看,皇太极的胸怀亦颇有动人之处。每当满清贵族犹豫不决之际,明降将祖可法、张存仁等都坚决主张进军中原,灭亡明朝。易代之际,明降将往往是灭明急先锋,此现象成因颇为复杂,也令人深思。刚刚在松锦之战中被俘投降的洪承畴,在此后明清生死搏斗中,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一些人来说,背叛并非难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做叛徒绝无可能。深入历史的大局和细节,令人感慨之处正多。
甲申国变,神州陆沉,河山失色,日月无光,十四岁的完淳随同其父挺身站了出来。身赴国难,对他来说是理所当然。普通人还处在需要启蒙呵护的年龄,而完淳却已具备足够的力气。此后三年时间里,其极高的天赋和文化修养,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其境界普通人即使经几十年历练也未必能达到。面对家国大难,夏完淳所呈现出的精神气象,比之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亦毫不逊色。
夏允彝毁家纾难,带着他钟爱的独子出入军中,蹈险履危,积极抗清。父子俩已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夏完淳赴死前数年之间,他最亲近最景仰的人纷纷相继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