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对!人太多了!你喝点咖啡看看电视,多好。”
“你想吃包子啊,亚历。”
“很舒服!这七天都不出门。”
“做豆腐的!”
“哈哈,不用!今明两天不出门就行。”
“做豆腐的。”
“好!”
“啊?”
和阿姨的对话包含着一个我自己最近一年忽略的问题:想好好创作,需要关注周边的世界,而不是关在房间里。我太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欲望,嫌弃去同学的剧组帮忙,以为自己专用的时间越多,我的创作就会越好。可是情况没有朝着我的预期发展,我反而变得更封闭、更暴躁。我要走出寝室的门,和别人一起做事情,不怕把手弄脏。我要去演戏。
“做豆腐。”
一个接一个的参演邀请,我都爽快答应。在天安门寒冷的清晨,我演马可·波罗。我也演海边的绝症患者,还有苏联时期的宇航员。北京的冬夜,我和导演会围着铜锅取暖,在拍摄前透过水蒸气先了解彼此。在演员这个角色里,我重新找到在剧组的归属感和尊严。从镜头前,我能感受到中国青年导演们对创作的热爱和认真。这会让你想要和他们一起努力。
“记得以前王家卫说过,你作为一个导演得是一个做包子的人,对不对?他是说——”
有天中午在学校,同学约我去食堂一层的新疆餐厅,说想让我演他片子里面的一个外国记者。片子的剧情围绕着虚构的河西大学的学生会选举。
——电影《有话好好说》
片子叫《正常》,后来入围了独立电影批评家张献民的第二届“十荐”评选片单。导演叶星宇接受采访时说,在创作过程中“没有遇到(老师的)阻力”。他的导师对他说过一句让他很感动的话:“将来你出去一定会说假话,但是我要先教你怎么说真话。”确实,在校外,《正常》遭遇了一定的阻力。
“你理解我?我都不理解我自己!你甭跟我说这些屁话!”
在喜欢玩隐喻的学生短片中,《正常》因它比较直接的风格而突出。在短片的豆瓣条目底下,这似乎是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因素。有些评论认为《正常》的表达方式过于直白。翻着评论,你可以找到导演本人的回应。
“我还是那句话:我能理解你。”
年底,我走在校园。举目四望,有一群在校园小道上站着的人。他们之间会保持一些距离,像是每个人在自己身边画了个四平方米的个人区域。大家站在原地安静地翻资料。我似乎走进了一幅画,里面的人物一动不动。我经过他们往宿舍楼走,只听得见遥远马路上的车流声,甚至能意识到自己脚步的声音。我瞬间想到那种一群人各戴各的耳机,到一个小广场无声蹦迪的场景。这里也是,他们都按自己的节奏来,翻一翻资料,查一查手机,再抬头,又开始翻。这是今年报考的场景。人人迫不及待地想发挥自己的力量,对行业更光明的未来充满期望,这就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