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金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任何一个不得志的作家在艰难的时候都可以从萨拉马戈身上得到慰藉,后者要到六十多岁才成名。他是地道的葡萄牙农民家庭出身(他的姓氏“Saramago”就是“萝卜”的意思),最终因为小说《修道院纪事》扬名立万。他典型的风格就是写非常长的句子,有时候一连几页没有句点。写对话的时候也很少添上引号。很多他的书都是寓言,一般都会发生异想天开的事情。比如《石筏》(1986)就写了伊比利亚半岛从欧洲脱离,在大西洋上四处漂荡的故事。在《失明症漫记》(1995)中,某国莫名其妙就遭受了瘟疫,每个人都因此失明:作者说这个故事象征着大家对右翼独裁统治的崛起视而不见,而葡萄牙就被这样的政权控制多年。
J. M. Coetzee,1940—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萨拉马戈始终有办法惹人生气。对象可能是宗教的保守人士——他说过:“我尊重有信仰的人,但对他们那个组织毫无敬意。”也可能是以色列人——萨拉马戈2002年的那句话“今天在巴勒斯坦发生的事,是一种可以放在和奥斯威辛同一个层面上的犯罪”让他们愤怒不已。
<b>J.M.库切</b>
他争议最大的一本书或许是《基督耶稣的福音》(1991),描述的是一个和抹大拉的马利亚同居的耶稣,正想办法让自己不用被钉上十字架。(也难怪他199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梵蒂冈会抗议。听闻教堂的不满,萨拉马戈只评论了一句:“他们应该多把心思放在祈祷上。”)这部小说引起的轩然大波让萨拉马戈开始觉得自己在祖国也成了个不受欢迎的人。于是他转身抛弃了葡萄牙社会,搬到了大西洋上的兰萨罗特岛。所以萨拉马戈直到生命最后,是主动选择做了一个岛民——相较某位文学评论家,则一直把身为岛民视作他无法逃脱的命运……
要写出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住到山洞里,可要是不爱交际可能是有助于创作的。
<a id="jz_0_8" href="#jzyy_0_8">(1)</a>艾蒂安·德·拉·波哀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1530—1568)法国作家,法国政治哲学的奠基人、反暴君论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