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 (第4/5页)
孙立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后续调查并未如康熙所愿,没有把四年前的历狱联系到鳌拜那里,而是把所有错误都归到了杨光先及其手下那里。议政王大臣会议要求把参劾案转交刑部深入调查,并严惩杨光先。24走到这一步,康熙也没有办法继续,但他也没听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建议,用严惩杨光先来结案,只是把他革职了。
三是贸易问题,双方都可以派人去对方国家贸易。这一条款当时认为是俄罗斯占便宜,因为清朝对去俄罗斯贸易没有多大兴趣。而俄罗斯根据这个条款,在北京驻扎了一个代办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使馆。各西方国家都很羡慕俄罗斯在北京的代办处。后来人华的教皇特使,也想在京城购置房产建一个类似的机构。这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
康熙绕过了朝廷六部,直接把参劾案放到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目的自然不是为了验证一下观测,搞清楚日历对错那么简单,而是意在挖出支持杨光先背后的鳌拜势力。在收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报的观测结果后,康熙在回复中明确要求议政王大臣会议解释,为什么四年前你们说杨光先是对的,现在又说他是错的?这就是要议政王大臣会议继续深挖案情,目的是要牵出鳌拜一党。康熙的回复虽然是以问题的形式发下去的,其实他自己什么都知道。康亲王杰书以及康熙两个舅舅都深入参与了四年前的历狱。有趣的是,康熙在回复中还担心现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不知道去哪里调查,主动在回复中写下了一串人名(包括南怀仁),表示这些人知道当年的案情。33
四是俄罗斯永远撤出雅克萨,并拆除雅克萨的堡垒,把雅克萨的俄罗斯人撤回国,雅克萨归大清所有。1680年代,清朝和俄罗斯数次为争夺雅克萨开战,尽管战争规模不大,只是几千人级别的军事冲突,但始终是双方一个重大的争议问题。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让步,让康熙和清朝赢得了颜面,清朝谈判代表索额图和佟国纲对此很满意。索额图也直接向两位神父许诺,以后朝中有事,尽管找他,他一定鼎力相助。
1665年历狱结束后,汤若望在次年去世,京城中的神父都没有官衔,也就没有朝中之人了。在蛰伏了差不多三年半后,1668年12月,耶稣会南怀仁神父突然上书朝廷,参劾杨光先和他负责的钦天监,指出钦天监发布的第二年日历有诸多错误。这时的南怀仁和当年的杨光先一样,都是在无官职的情况下上书朝廷的。这一次,奏本又一次绕过了本应该负责这类事务的礼部,被康熙转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让他们安排人员来核实日历的对错。22后来在二十多位朝廷高官一起观测下,印证了南怀仁的理论是正确的。
两位传教士一直对外声称二人只是清朝的翻译,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俄罗斯。当时教皇和俄罗斯是同盟,在共同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他们写回欧洲的信件,也强调他们只是翻译,决策都是索额图和佟国纲两位官员做的。但实际二人对很多谈判细节有关键影响。康熙在使团出行前,专门和徐日升神父探讨过各种问题,应该是给过徐日升一个谈判底牌,告诉了他哪些是大清不能退让的问题。这一点从索额图和佟国纲对两位传教士意见的依赖上可以看出。同时根据俄罗斯使团回去后的报告,他们认为清朝在条约谈判中的一些意见是两位传教士的意见。当时俄罗斯使团还贿赂过两人。由于俄方贿赂物品算作使团开销,所以有详细记录。记录显示,其中有红酒、黄油、十五只鸡、四十只紫貂、一百五十只白鼬和两只黑狐狸。黑狐狸皮在当时极其贵重,俄方领队就穿了一件黑狐狸皮的衣服,张诚神父还专门夸赞过。89
传教士登场
两位传教士并没有偏向俄罗斯,俄罗斯最后的报告说传教士就是偏向清朝。俄罗斯使团甚至找到随团的蒙古语翻译,与索额图直接对话,质问他那两位传教士坚持的是不是清朝使团的意思。”在尼布楚谈判前一年(1688年),俄罗斯和清朝在色楞金斯克(现在俄罗斯境内)已经谈过一轮,所以他们大概知道清朝的底线。按照俄罗斯使团的报告分析,清朝使团对签订条款是很急迫的,反而是两位传教士从中作梗,在深度捍卫清朝利益。俄罗斯使团的分析大约是有道理的,索额图也确实担心无功而返,他后来也劝说两位传教士在有些地方可以让步。
侍卫处的重要性,康熙生母这边的佟家当然也清楚。康熙的母亲是正蓝旗都统佟图赖的女儿。康熙继位后两年,她就去世了(1663)。在这一年,佟图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维和佟国纲都被安插进了侍卫处。19从历史来看,康熙和这两个舅舅是有真感情的。康熙六十大寿的时候当着朝臣感慨过:“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20而康熙的两个舅舅让少年康熙感受到了难得的亲情。后来康熙晚年,为立皇子之事烦心,也只有佟国维敢跟康熙直接叫板,支持皇八子。康熙听烦了,让他闭嘴,佟国维则回答道:除非把我杀了,我才闭嘴。这些剑拔弩张的吵架细节,其实正好说明了两方关系的亲密。吵架归吵架,康熙晚年仍把京城守卫最重要的职位交给了隆科多,就是佟国维的儿子。根据耶稣会士记载,康熙私下和朝堂上,都直接喊佟国维和佟国纲二人舅舅。二人也把“舅舅”视为一种荣誉。在佟国维给他一个夫人写的墓碑上,就把“舅舅”写在他所有官衔的前面,成为他名字抬头落款的一部分。2
中俄这次条约签订是在打心理战,很多问题其实双方都没有预定底线,都是在互相探底,多一点,少一点,其实双方都能接受。92上面讲到的西伯利亚地区边界谈判就是这种情况。而传教士比清朝官员更了解俄罗斯,同时他们在实际谈判中,根据俄罗斯的说词,察言观色,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他们给俄罗斯人印象更强硬。当然传教士也想通过签订这个条约来表现自己。他们受到康熙的眷顾和恩宠,这是在欧洲都不可想象的,那里不会有多少国王或者王公贵族多看他们一眼。张诚在写回欧洲的关于这次行程的信函中,就很感慨地说,他何德何能,康熙皇帝竟然能如此信赖和恩宠他,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93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写作中的套话,谦虚之语。张诚当时才三十四岁,一行人中他是最小的。而索额图和佟国纲都已五十多岁,纵横官场几十年,但他们一路都对张诚的意见很重视。从私人感情上,康熙对这些来华传教士而言是有知遇之恩的明主,所谓投桃报李,传教士也有心全力以赴为清朝谈判。从传教利益来讲,中国才是传教士需要传播福音的地方,他们当然要效忠清朝。后来彼得大帝看了条约以及使团报告中提及的传教士的表现,很生气,认为这些耶稣会传教士背叛了整个基督世界。当时正在开辟陆地线路去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其实已经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一个代办处,作为去中国的中转站。彼得大帝一怒之下,封了这个代办处,还把耶稣会所有传教士都赶出了俄国。
在清初政治中,侍卫处是非常重要但又经常被忽略的机构。辅政大臣时期,太监划归内务府管理以后,内务府里的人和侍卫就是少有的能接触到皇帝,同时又能进出宫门的群体,因而这两个机构的职位都很热门。顺治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除了在朝廷的官僚系统任高官以外,都在侍卫处兼有职位。同时,四个辅政大臣也都想尽办法在侍卫处安插自己的人。侍卫处根据需要,以皇帝为中心,提供了三层护卫。第一层护卫太和门,第二层在乾清门以内,第三层就是在皇帝周围。皇帝身边的贴身护卫有六十个人。这六十个人能随时上达天听,自然也就是朝廷各大派系争夺的对象。后来鳌拜集团被铲除,被清算的巴布尔善就是侍卫处的一个统领。在侍卫处培养亲信的重要性,孝庄肯定是知道的。这也是她不顾两个辅佐大臣的反对,坚持要康熙娶索尼孙女的原因。铲除鳌拜后,康熙立马换掉了朝廷六部、御史,以及理藩院的满人主管。而新换上去的八人中,有六个都是康熙的贴身侍卫。18
小结
顺治朝,索尼是内务府总管还兼任侍卫处统领,实际管理着紫禁城的日常运作。索尼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都在侍卫处任职。索尼的大儿子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统领着宫中的侍卫。要嫁给康熙的正是噶布喇的女儿。后来有名的索额图,是索尼的三儿子,当时正是侍卫处里的一等侍卫。耶稣会神父记录中经常提到索额图,称索额图为Sosan,就是“索三”(索家老三)的音译。
现代数学中,代数几何大部分基础概念的汉语词汇,都是康熙那时候翻译出来的。康熙晚年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回忆说自己开始学习数学天文是在杨光先参劾汤若望的时候,94也就是1665年左右。1665年是康熙五年,这时康熙十二岁,尚未亲政。
如果说在满人宫廷政治中讲文化联系听起来有点牵强,那么索尼家在宫中侍卫处(当时称领侍卫府)的势力则是实打实不可忽视的。长距离奔袭移动作战一直是满蒙的军事传统。这个传统下,侍卫日夜守在统帅周围,都是由统帅身边最信得过的人组成的。由于清朝皇帝有出巡、骑射、狩猎等常规活动,侍卫是常跟在皇帝身边的人。满人的侍卫处是独立的军事机构,直接归皇帝管理,不属于朝廷或者军队的任何部门。16
1665年,朝政还掌控在以鳌拜为首的四位辅政大臣手里。这一年是他们辅政的第五年。康熙当时还未成年,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皇帝应该学习什么,是国政,是辅政大臣要安排的国家大事。前章已经提到过,恢复满人传统是辅政大臣时期的治国方针。这个方针也体现在康熙的学习安排中。康熙这时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满人传统的骑马、射箭、打猎这些技艺。当时礼部的官员很着急,曾经多次上书,奏请辅政大臣允准汉臣给康熙开蒙。对于这些奏请,辅政大臣没有驳斥,但也没有允准。第一次正面回复这些奏请的是康熙自己。在1669年铲除鳌拜势力后,十五岁的康熙命礼部尽快安排他学习汉文经典的各项事宜。这之前,他只跟宫中的太监简单学了点汉语。可以看出,辅政大臣对于文化经典并不重视,有意思的是,他们连康熙学习满文都没有做安排,反而是孝庄太后实在看不下去,让苏麻喇姑来教康熙满文。95
康熙缔结第一桩婚姻时,生母已经过世,但正常情况下,康熙生母佟家应该是孝庄以外决定康熙联姻的另外一股势力。佟家也是满人中少有的重视文化的家族,从这个角度上说,索尼家和佟家是门当户对的。康熙结婚时才十二岁,这桩婚姻确定了康熙最早的成长圈子。回看历史,康熙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但其实满人入关之初,很多权贵并不重视汉人的文治。康熙十五岁亲政以前,礼部曾数次建议辅政大臣,请为少年康熙开蒙,但都没有得到允准。4康熙真正开始系统学习汉文是在他铲除鳌拜以后。15后来康熙在骑射以外,还对各种学问感兴趣,这离不开家庭影响,与他早年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康熙亲政以后,最受宠的两个大臣索额图和明珠都是侍卫出身,同时还有大学士的头衔。康熙对学问有兴趣,身边的人也不排斥文化,这些对传教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康熙跟鳌拜一样,只对满人传统骑射狩猎感兴趣,传教士的西学怎么可能在宫中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