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现在看来,春秋时期的人,还真是可爱。
第四是讲究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是:一、不斩来使。这个大家都明白。二、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三、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了,不管伤在哪里,都不能再打第二下。四、不擒二毛。就是花白头发的人不能俘虏,只能抓黑头发的。五、不逐北。就是敌人打败了,逃跑了,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跑到第五十一步,就不能抓他。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跑五十步就不会做俘虏,你跑一百步干什么?最不可思议的,是有时胜利的一方还要帮助失败的逃跑。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战于邲(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晋国的军队逃跑时,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楚国的军队追过来,就教他们怎么办。教了两次,终于让晋军跑掉。更不可思议的是,晋国的逃兵得了便宜还卖乖,一边跑,一边掉过头来讽刺楚军:到底是大国的军队啊,逃跑的事挺内行的嘛!(《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的战争,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也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要知道,我们现在称之为“中国”的地方,当时叫“天下”。天下就是全世界。天下有个最高领导人,叫“天子”,也就是“天之元子”。天子就是“世界王”。天子把天下分给诸侯,就是“国”。这些“国”,叫“封国”,也叫“列国”,也就是“许多的国”。国的元首叫“诸侯”,也就是“诸多的侯”。诸侯是“国之君”,叫“国君”。国君把“国”分给大夫,就是“家”。家的元首是大夫,大夫是“家之君”,叫“家君”。从西周到春秋,我们中华大地上,就是这样一个政治结构。换句话说,是一个“国际社会”。
第三是礼仪。春秋时期的战争,我总结了四句话,叫做“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交手如吃饭,格斗如竞技”。双方的军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也有可能是联军)开过来,开到疆场就停下,宿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大家开始布阵。这边摆摆,那边摆摆,就像我们现在踢足球,双方队员上场,先站好了。宿营或者布阵以后,派一位将军,或者使节,先去对话。态度,当然是客客气气;用词,也都是外交辞令。比如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统帅成得臣(字子玉)派使者宣战,话就是这么说的:敝国的战士,恳请与贵国的勇士做一次角斗游戏。贵君靠在车里观赏就行,敝帅得臣愿意奉陪。晋文公则派使者回答说:敝国的寡德之君,已经接到大帅的命令了。拜托大夫告诉贵部将士,驾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上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对完话,有时还要谦让一下,然后开打。决出胜负,就结束战争。所以,最多一天工夫。比如城濮之战,就只有四月初二这一天。初三、初四、初五,胜利了的晋军原地休整。吃完楚军留下的粮食,就启程回国了。
那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维持国际秩序。这个秩序,原本是应该由天子来维持的,他是“世界王”嘛!这就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现(《论语·季氏》)。但是到了春秋,周天子实际上管不了啦!这就要由那些实力强大的“超级大国”出来管事,当“国际警察”。这就叫“称霸”。这些国家的君主,就叫“霸主”。春秋时期,有五个霸主,叫“春秋五霸”。不过,霸主再牛,也得尊重天子,天子才是“天下共主”。所以,在春秋的时候,一个诸侯要去进攻另一个诸侯,从理论上讲,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授权。他也不能说我要称霸,要当超级大国,还得说我是为了维护周天子,是周天子派出来的“维和部队”。所以,他事情不能做得太过分。而且,能够让对方屈服,跟他签条约,就达到了称霸的目的,也就不能再打。再打,说不过去,在国际社会也会孤立。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是地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在哪里打?一般在国境线上。国境线是有标志的。具体做法,是犁沟,灌水,把挖沟的土堆在两边,再种上树。这个动作,就叫做“封”,也叫“封疆”。封疆的地方,在边境,所以叫“边疆”。如果两国交兵,就要把军队开到这里来打,叫“疆场”。这是春秋时期最常规的做法。
第二,当时的战士都是贵族,这是春秋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春秋时期,人分三等:贵族、平民、奴隶。这是阶级。贵族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是等级。前三等贵族,都是有领地的,是“领主”。士呢?没有领地,但有权利。有什么权利?三个。第一是祭祀权,第二是参政权,第三是参战权。平民和奴隶,就没有这些权利。所以,春秋时期跟古希腊一样,当兵是非常光荣的。平民和奴隶,还没有资格。
第一是时间。春秋时期的战争,原则上只有一天,最短的只有一个早上。就是太阳出来了以后,集合,打仗,早饭先不吃了,打完了再吃,叫“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最长的,也就从日出打到日落,就不打了。
这样一来,战争,就成了贵族的专利。一旦有战争,原则上是国君当统帅,大夫当将军,士当战士。“战士”这个词,就从这里来——战斗的“士”。由于他们身上穿着盔甲,所以也叫“甲士”。由于他们是从军的,所以也叫“武士”。总之,所有的战士都是贵族。平民和奴隶,也参战,但不打仗。干什么?背东西。因为一个战士出征了,他要带很多东西,粮食啊,行李啊,武器啊!他的车,要由马来拉。马,晚上要吃草。于是,喂马啊,扛武器扛行李啊,这些“下贱”的事情,就由平民和奴隶来承担。贵族要做的事情,是体面地去战斗。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是中国古代战争形态的转折期。我们知道,战争这种事,从来就有。我们的老祖宗炎帝、黄帝那会儿,就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但是战争的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变化。怎么变呢?简单地说,就是“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炎黄时代,还不开化。那时的战争,估计是没什么章法的。很可能就像现在民间的械斗,拎根棍子就上去了。但是到了春秋,却特别讲究战争规则。这些规则,现在看来,也很有意思。
战争既然是体面的事,贵族的事,那就要有贵族气派、君子风度;就必须彬彬有礼,恪守游戏规则,讲究费厄泼赖。这是春秋时期的战争。
请大家看看这三大军事学家,都是什么时候的人?孙武,春秋晚期,与孔子同时。吴起,战国初期,与墨子同时。孙膑,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也就是说,孙武、吴起、孙膑三个,是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人物。
战国时期就完全两样了。第一,战争的目的,不再是称霸,而是“兼并”,也就是吞并别人的国家。所以,结果也不是“签约”,而是“灭国”。第二,战争的主力,也不再是贵族,而是平民,所以也没什么“风度”可讲。第三,战争的方式,也不再是“角斗”,而是“杀人”。有些国家,比如秦国,甚至规定以首级论功。就是打完仗以后,战士们拎着一堆脑袋回来,你八个,我五个。然后根据这个给予奖励,甚至可以由平民升为贵族。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杀人如麻,不择手段,旷日持久。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就从四月打到九月。最后,秦将白起,一次坑杀降卒四十万人。当然,古人记录的数字,是要打折扣的。可是,四十万打个对折,也有二十万。再打个对折,十万。再打个对折,五万。活埋五万人,也很恐怖啊!但是,这样的记录,在战国时期比比皆是。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军事学家,会有这么多军事学著作?我认为,这是时代决定的。所以,要弄清楚“兵家的思考”,就得先弄清楚他们的时代。
这就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时代背景。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清楚,我们再讲两个战争实例。
兵家就是军事学家。中国古代的军事学家,按照时间的顺序,首推孙武,以后有吴起,有孙膑。当然,再往后,还有很多很多。代表作呢?最重要的,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以前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比方说,《孙子兵法》是不是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是否就是《孙膑兵法》?是只有一本《孙子兵法》,还是既有一本《孙武兵法》,又有一本《孙膑兵法》呢?有争议。但是,1972年得出结论了。因为这一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两本兵法,一本《孙子兵法》,一本《孙膑兵法》。从此,这个问题就不再争论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孙武有一本《孙子兵法》,孙膑有一本《孙膑兵法》。另外还有吴起,也有一本《吴子兵法》,只不过失传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学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