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庸之道相反,主张“认活理”。据《论语·先进》,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嘛,怎么能闻风而动?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去做。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公西华说,先前阿由(子路)问先生,听到了,就去做吗?先生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现在阿求(冉有)也问先生“闻斯行诸”,先生却说,既然听到了,当然就该去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还截然相反,阿赤我实在想不通,因此斗胆向先生请教。
这段话,提出了孔子反对的四种思想方法:意,必,固,我。意,就是凭空猜测;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冥顽不化;我,就是自以为是。说得再白一点,意,就是想当然;必,就是一根筋;固,就是死心眼;我,就是半吊子。这些都是认死理。认死理也有两种。一种是认自个儿的死理,总认为自己想的、说的、知道的,都是对的。还有一种是认别人的死理。听到一种说法,就一口咬定,逮住不放,然后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
孔子怎么说呢?孔子说,阿求这个人,胆小怕事,老往后缩,所以要推他一把(求也退,故进之)。阿由的胆子一个顶俩,爱往前冲,所以要拽他一把(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就是“中庸之道”了。冉有退缩,是“不及”,得推一推。这是“唱反调”。子路兼人,是“过”,得拽一拽。这是“做减法”。这边推一推,那边拽一拽,这是“开汽车”。孔子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是个优秀的驾驶员。
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走极端,前面说过了,这里补充讲讲不认死理。《论语·子罕》说——
所以,中庸,一定是认“活理”,不认“死理”。但是,中庸的“活”,绝不是乡愿的“活”。乡愿的“活”,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耍滑头,是不诚实,是见风使舵,吹牛拍马。中庸的“活”相反,是“见鬼说人话,见人说鬼话”,反着来。目的,是要“以他平他”,是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终极目的,还是“正道”。
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
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
这就是儒家道德标准的特点。一方面,它一定是最普通的,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常人之道”。否则,这个标准提出来,就没有意义,就成了“唱高调”。这个道理,前面讲过了。但是,另方面,它又一定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轻而易举就能做到,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塑造,就没有了必要。这就很像后来禅宗讲的“顿悟成佛”,一方面极其容易(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另方面,真正成佛的,又没有几个。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说。
前面说过,中庸之道,是要用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大的用处,就是处世。孔子是很会处世的。他所在的那个“世”,是乱世。乱世怎么处?向宁武子学习。宁武子,是卫国的一个大夫。孔子说,宁武子这人,了不得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又聪明又能干。这叫“邦有道则智”。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傻乎乎的。这叫“邦无道则愚”。孔子接着说,他的那个聪明能干,我们是学得到的(其知可及也)。他的傻乎乎,我们就学不来了(其愚不可及也)。为什么?因为宁武子的傻,是装傻,当然“愚不可及”(《论语·公冶长》)。
如此解释,当然也通。不过我认为,前一种解释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在孔子那里,最高境界都是像中庸这样,既普通又很难的。比方说,仁,是不是最高境界?是。那么,它在天上、在山顶吗?不。孔子说,我想要它,它就来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可真是“仁远乎哉”(《论语·述而》)。孔子还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就更容易了。但是,要成为一个“仁人”,又很难。他自己不是——孔子的说法,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学生中就更是一个没有。别人问他,子路、冉有、公西华,算不算“仁”。他的回答,是“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仁,是不是又很难,是不是也只有修养很高的人才能做到?
在这里,孔子表达了他的一种处世态度,同时也是政治态度,那就是:当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我就为这个政府服务。如果这个国家政治黑暗,国君是个暴君,我就不为他服务。但是我也不反抗,反抗是要掉脑袋的。怎么办?宁武子的办法是装糊涂,孔夫子的办法是一走了之,换个地方待。让我为这个黑暗政府服务,做他们的狗腿子,我不干。和他们针锋相对作斗争,做革命烈士,我也不干。既不做烈士,也不做奸臣,这就是中庸。
这样说,当然会有问题。因为中庸如果是最高境界,只有修养很高的人才能做到,孔子又怎么会接着感叹“民鲜久矣”呢?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大多数人做不到,很正常嘛!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句话,其实是反问句。它的后面,应该打问号。这样一来,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理解: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是至高无上、高不可攀的吗?当然不是。它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嘛!那么,老百姓为什么跟它久违了呢?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不好,还是应该作斗争。面对黑暗政治和混蛋政府,你也不反抗,我也不斗争,怎么行?对不起,这个我就不管了。我在这里,只是原封不动地传达古人的原意,并不代表本人立场。赞不赞成,是诸位的事。
中庸,为什么是道德境界呢?因为中,首先是正。中则正,正则中,叫“中正”。这个正,包括正直、正派、正义、正当、正道,当然关乎道德。其次,中庸也是一种修养。不卑不亢,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疾不徐,这些都是修养,也都要靠修养。修养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境界,叫“平和”。或者说,中庸,就是“中正平和”。中,就是不偏不倚;正,就是不左不右;平,就是不高不低;和,就是不异不同。中、正、平、和,在儒家那里,被认为只有修养很高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
关于“做人艺术”,不妨举曹操的第二任正妻卞夫人为例。据《三国志·后妃传》裴松之注,卞夫人升为正室以后,曹操每次外出打仗带回一些战利品,什么首饰之类,总是让她先挑。卞夫人呢,每次都挑中等的。大家知道,女人是最喜欢首饰的。所以,几次以后,曹操就觉得奇怪,就问她为什么。卞夫人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我挑中等的。这就是会做人了。看来,卞夫人也是个懂中庸的。中庸,是不是又不算很难?
关于中庸的话题,基本就讲完了。最后再说几句,算是做个总结。
现在,《中庸的原则》这一讲,就讲完了。要说的是,中庸是中国人的智慧,但不是唯一的智慧。先秦诸子当中,也有不主张中庸的。法家和道家,就都不主张。法家的智慧是斗争的哲学,老子的智慧是转化的哲学。所以,讲完中庸,还要讲老子。不过,老子之前,要先讲孙子。因为老子哲学和《孙子兵法》,恐怕是有关系的。讲完孙子,就可以讲老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