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所谓“先胜而后求战”,只是孙子的主张,你也可以不同意。想想也是,世界上,哪能每件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一定要稳操胜券才动手,有些事情恐怕就别做了。其实,在我看来,打仗就像做生意,有时是要凭直觉的。可惜,凭直觉就能胜利和成功的,是天才,而天才总是少数。所以,听孙子的话,也没错。至少,在求战之前,你要有足够的把握和准备。有备则无患,盲动就只能靠侥幸了;而侥幸,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所谓“先胜而后求战”,讲的是“主动进攻”(求战)。敌人兵临城下,强行破营攻城之类,就不在此例。那是想战也得战,不想战也得战的。事实上,孙子这本书,原为争霸战争而写。他讲的,都是争霸。这种战争,主动权掌握在那些大国和强国手里,当然可以“吃柿子拣软的捏”,专挑弱的小的下手。何况古代的正规战争(游击战、遭遇战不算),从策划、准备、动身,到开战,往往有很长的时间。双方的军队,开到战场以后,要先扎营、布阵,有时还要择日、宣战。这样,即便两军对垒,也不一定就非打不可。自知不利的一方,也可以选择不战。因此,就算是两强争霸,也可以反复掂量、盘算、拿捏,可以先谋而后动,算好了再打。比方说,没有胜算,就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时机成熟,再发起进攻。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东吴统帅陆逊,就是这么对付刘备的。当时,刘备率军顺江东下,与吴军对峙在夷陵。吴军将领纷纷要求出击,陆逊却另有主张。他不但不出击,反倒下令大踏步后退,把数百里的崇山峻岭都让给刘备,自己坚守在猇亭前线,拒不应战。这样一拖七八个月,等到蜀军运输困难,给养不足,斗志越来越涣散,士气越来越低落时,陆逊才出手。结果,一仗打得刘备满地找牙,最后病死在白帝城。
那么,已有胜算,就一定胜利吗?未必。孙子说——
这话意思很清楚:但凡胜利者,都是先有必胜的把握,然后再去打。但凡失败者,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说。先打了再说,就没有胜利的?当然有,还不少。战场上,瞬息万变,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敌人决策错误,自己上门送死的都有。但在孙子看来,这只能叫“侥幸”,并非“必胜”。必胜,就只能胜券在握,然后再打。
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这就是说,最会打仗的,也只能保证自己不会失败,却未必一定战胜敌人。为什么?因为最后的胜败,取决于敌人。比如陆逊能够打败刘备,就因为刘备犯了致命的错误。他放弃了可以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让水军上岸,在山林之中安营扎寨,还连成一片。这就等于把自己置于败军之地。结果,陆逊只搞了一次火力侦察,就有了办法。他命令士兵每个人带一把茅草,到了刘营就放火,在放火的同时进行攻击。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连营”。可见,陆逊的胜利,要感谢刘备。刘备不犯错误,结果就难讲。所以孙子说——
这就要分析:哪些人会胜,哪些人会败。孙子的回答是——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那么,怎样才能“必胜”?
这意思也很清楚: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敌人。败不败,为什么在自己?因为自己不犯错误,就不会失败。胜不胜,为什么在敌人?因为敌人不犯错误,自己就不会胜利。相反,如果自己犯错误,自己就失败。敌人犯错误,敌人就失败。总之,谁犯错误,谁失败。错误,都是自己犯的。因此,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这么简单,就不是《孙子兵法》了。实际上,孙子的意思是说,真正善战者的胜利,是建立在必胜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是“必胜”,所以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同样,正因为是“必胜”,所以还没开始,敌人就已经失败了。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可以看出孙子的思路。是什么呢?胜与败,失败比胜利重要。敌与我,敌人比自己重要。
这可真是“说得轻巧,卖根灯草”。难道善战者的胜利,只不过是捡了便宜?
或许有人会问,你刚才不是说,错误都是自己犯的,失败也都是自己败的,那就应该自己重要啊,为什么敌人更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失败比胜利重要。战争的结果,无非三种:胜、败、平。其中,自己胜利,最好;自己失败,最坏;不胜不败,中等。那么,我们自己,能够争取到哪一种呢?中等。因为最会打仗的人,也只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嘛!所以,争取“最好”,得让敌人失败。避免“最坏”,则要避免自己失败。自己不败,就能“保本”。进一步,还能争取“红利”。了不起,不赔不赚,打个平手。失败,是不是比胜利重要?
这就是说,真正的善战者,他取得的胜利,既不会有谋略之名,也不会有英武之功。什么运筹帷幄,智慧过人;什么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什么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什么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这些美誉,都跟他不搭界。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他只不过是在战争中没犯错误(战胜不忒)。第二,他只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人(胜于易胜者也)。第三,他甚至只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人(胜已败者也)。如此而已。
这就要分析、研究、琢磨,找到失败的原因。原因也无非两种,一是自己犯混,二是敌人使坏。秦赵长平之战,就二者兼而有之。不过自己犯混,是没救的。读再多的兵书,也没用。敌人使坏,却可以对付。怎么对付?一是不被敌人忽悠,这就能“保本”。二是反过来忽悠敌人,这就有“红利”。敌人,可不比自己重要?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问题是怎么做。《军形篇》也有两句话——
哈!孙子的意思,正是如此。他说——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之论“善战”,主要集中在《形篇》(也叫《军形》)。在短短三百七十多个字中,孙子一口气说了五个“善战者”,一个“善用兵者”,两个“非善之善者”。这两个“非善之善者”,一个叫“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一个叫“战胜而天下曰善”。前一条的意思,是说战斗之前就能预见到胜利,但这种预见,并没超出一般人的认识。这样的将领,不算真正的“善战者”,倒也说得过去。不好理解的是后一条——打了胜仗,大家都说好。这就奇怪。难道打了胜仗大家都没表示,都不夸他,才是真正的“善战者”?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问题是,什么叫做“善战”,怎样才算“善战”?
孙子这两句话前面,都有“善战者”三个字,可见是“善战之道”。意思也很明白,就是首先要站稳脚跟,然后再等待敌人的错误。一旦敌人出现失误,马上抓住不放。当然,积极主动一点,还可以引诱敌人失误。说白了,就是“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这样,就既能“立于不败之地”,又能让敌人成为“已败者”。
从“战争经济学”出发,孙子提出了他的第二个重要概念——善战。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只有“善战”,才可能实现战争中“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不过,这就又有了两个问题:第一,怎样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如何让敌人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