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不确定” (第3/5页)
孙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骑手交通事故频发这一现象引发了众多关注和讨论,工伤认定难的问题首先引起了关注。很多骑手尤其是众包骑手,并未与平台或者外包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工伤认定的前提必须是用工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因此在发生交通事故时,骑手个人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意味着他们既要承担“在交通事故中无法得到保障”的社会风险,也要承担事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身心伤害。为此,国家近些年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旨在降低骑手事故率,规范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险认定和保障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是“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职业伤害保障尝试在劳动关系之外建立一个新险种,绕开劳动关系认定的难点,优先解决交通事故的难题。第一批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等七个省市首先展开。这种“单工伤”的保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交通事故的后果,但也有骑手反映,职业伤害保障与工伤险较为类似,存在手续繁琐、报销时间长等问题。
变身“个体工商户”
卡萝尔·乌帕德亚(Carol Upadhya)和 A. R. 瓦萨维(A.R. Vasavi)在论述印度的IT 产业时,认为现代化使程序员的劳动与工作变得越来越个人化,缺少集体认同。任务未能完成会被归因为个体的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同样的道理,事故之于骑手,也成了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正在慢慢进化成“跑外卖”所带来的一种附加风险,不可避免却又无可奈何。在某种程度上,甘愿承担身体受伤的风险以赚取较高收入成为外卖骑手区别于其他社会劳动者的特征之一。在其他职业的人看来,外卖骑手所承担的风险表明他们是一群勇敢的、敢于挑战生活的“孤勇者”,但社会和个体对于这样一种“承担风险”的话语阐释却往往带有无可奈何的意味,正如李烨的妻子郭霞感慨,“不是被逼无奈谁干这个”。骑手深知跑外卖有很高的风险,这也是其污名化的一个方面。骑手工作的风险带来了这个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区隔,长此以往,这种区隔也会带来个人身份方面的区隔。
2020年的秋天,陈化兵刚刚入职北京一个新的站点。有一天早会,站长突然召集大家,并要求大家提交材料,说公司有任务要大家配合完成。陈化兵听得没有那么仔细,但从站长的传达中,他知道需要扫描身份证、进行人脸识别,把骑手注册成商户。站长解释说,注册成商户之后,个人到手的钱会变多。陈化兵稀里糊涂搞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但还是“随大流”注册成了个体工商户。
上面的话是外卖骑手在访谈时回顾的自己遇到事故时的情境。几乎在每一个访谈中,我们都会谈到交通事故和伤痛。在下雨天,我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发现有骑手摔倒,他们的餐车倒在一旁,餐食也撒出来了。骑手一方面非常鲜明、直接地知晓送外卖遭遇交通事故给个人可能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对于病痛和事故则采取非常个人化的应对方式和策略,例如停止工作、在家休养或者忍受因为事故带来的后遗症等。我询问骑手是否可以走保险,得到的答案多是“比较麻烦”“提交的材料太多”“不太清楚怎么走流程”等。多数情况下,骑手会选择自己应对“小打小闹”的交通事故。
有骑手对此提出疑问,一些地方的加盟商和代理商的回应十分强硬,说不弄就不给发工资。这让原本就搞不清缘由的骑手更加反感。部分骑手把自己的遭遇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到了网上,引起了不少媒体的讨论。一位“饿了么”的专职骑手在完成注册后,发现自己被下发了一个“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他十分不解,在“抖音”上发了一个短视频质疑此事:
干外卖这行,摔下、跌下(是)家常便饭。尤其雨天、雪天的时候,速度快了就会摔倒,骑车的话,特别容易伤到膝盖,留下后遗症。
这个“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到底干嘛用的,我要搞明白。在入职的时候,站点要求我们注册了一个叫“好活”的微信小程序。注册完了,里头有一个营业执照,以我的名字(注册的)。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我就是一个员工;如果是合作的关系,它(指平台和合作商公司)就不应该用管理员工的方式管理我。
刚开始干的时候,抢不到单。好不容易半夜的时候抢着一个,困得要死,迷糊着出去送。有个木头桩子在地上,没看清,没刹车。两只手套都摔破了,裤子也破了,脚就是疼。第二天还疼,去医院说骨裂了,医生让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