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不确定” (第4/5页)
孙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骑手变身个体工商户这件事确实存在争议。一方面它帮助一些骑手减少了交税额度,但另一方面,它也让骑手面临身份上的困惑。“我到底给谁干活”成为他们的一大疑惑。这正是当下平台劳动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劳动关系的认定。平台、合作商公司与骑手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从合作模式上讲,诸如配送这样的在地劳动模式,平台以外包的形式将人力管理交给人力资源公司,而后者多采用“自愿合作”的方式招募劳动者,即双方不具有劳动关系。这样的情形可能适用于时间灵活的兼职骑手,但平台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进行全天候劳动,遵从人力资源公司和平台的双重管理,存在并具有实质发生的劳动关系用工特征。对于专送骑手来说尤其如此。如果变成“个体工商户”,就有了一种权责自负的意味。这让诸多原本有社保记录转来从事骑手工作的劳动者难以接受。
有一次过一个很窄的地方,脚被挤了。当时就麻了,感觉自己的脚没了一样,还是坚持送完了当时那一单才回家。没上医院,脚肿得像个鸡蛋,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下床。
2021年,我们的调研小组针对北京市外卖骑手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3.49%的骑手不清楚自己是否签订了劳动协议,16.9%的骑手不知道自己所签订的劳动协议类型(如劳动合同、劳务派遣等)。一位骑手开玩笑说虽然自己注册成了个体工商户,但并没有什么工商资产,“就是光杆司令,一无所有”。
我采访的骑手大多对“事故”的认知比较平和,都表示希望尽量避免,如果真遇到了也没有办法。令他们较为苦恼的是,当下的交通事故伤害险赔付多是“顾大不顾小”。遇到较大的事故,劳务方和平台公司多会出面,而诸如摔倒、剐蹭等一般性的交通事故则倾向于个人解决。现实就是,日常“小打小闹”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比较高。
变身“个体工商户”并不是外卖平台的独创,而是当下众多外包公司组织化运营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一种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现象,按照学者的观点,它源于帮手学徒制。从事工商业的手艺人会带徒弟或者邀请别人帮忙,这种情况下的各方是协作关系,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实质雇佣。而在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不断发展、经营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个体工商户”逐步成为一些市场经营主体用以模糊劳动关系、提升自我市场效益的重要手段。将骑手变成个体工商户,是出于经营成本和市场利益的考虑。根据平台代理商易欣的说法,其核心原因在于“规避劳动关系,从而规避社保义务”。骑手被转成个体工商户,可以享受月收入三万以下的免税优惠,同时也具有了自行购买社保的资格。一旦骑手转变成个体工商户,便意味着与平台、合作商公司无法构成劳动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平台无须承担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保障。
外卖劳动是一项极具风险的劳动。我们在2021年的问卷调查显示,47.8%的受访骑手表示自己曾经有过交通事故的经历,包括一般性的剐蹭、摔倒等。在跑外卖的整个过程中,一旦接单,“将订单送达”便成为外卖骑手的全权责任。高峰时段,高速的流动状态和多单量的身心压力让外卖骑手极易出现交通事故,威胁人身安全。平台公司深知其中的危险性,因此在骑手入职时,便通过劳务协议、站长训话、同事交流、平台培训等各种渠道将这样的风险意识充分传达给骑手。骑手知晓其中的严肃性,并且对于“自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这样的预设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正如郭霞所说的:“知道有危险是一回事,真摊上了,能不能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
个体工商户登记时并没有注册资金的要求,申请门槛低。骑手注册成个体工商户的话,平台公司可以通过委托业务的“服务费”来给骑手算工资。骑手就可以给平台公司开具相应的发票,这样平台的税负也降低了。相当于说是双赢。
因事态紧急,出事当晚撞倒李烨的汽车车主垫付了四万元手术费,之后便拒绝继续垫付。双方在责任认定上起了争执。因为事态严重,公安部门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查。2022年6月,距离事故已经过去近两年。我托人打听李烨的情况,之前跑单的同事说李烨至今没能醒来,仍处于昏迷状态,医药费已高达三十多万。李烨的家人和车主、平台打官司,至今未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