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服务 (第2/5页)
孙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数字化的后台监视成为顾客对骑手产生不信任的重要来源。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外卖平台会在顾客点单完毕后,在后台呈现出餐品配送的整个过程,包括商家是否接单、骑手在什么位置、何时到店、何时取餐、何时送餐等。同时,骑手手机上的蓝牙和定位系统与系统后台绑定,顾客可以从后台看到骑手的移动路线和轨迹。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景敞视”的可见性服务,骑手的一举一动都处于顾客的监督之下。也正因为如此,当骑手在路上出现停滞或者与顾客的路线预期不一致时,顾客的不信任感便可能因此上升。
除了挨顾客的骂,外卖员也会遭到路人的反感。电动车速度快、噪声低,靠近人身边时难以察觉。行走的路人忽然发现身边有骑手疾驰而去,不免心生惊慌。加上不少外卖骑手为了赶时间会抄近道或者借用行人道路,也会招致路人的反感。大街上的骑手,像一个个竞技游戏中快速移动的闯关者,加入熙熙攘攘的行进途中,让人心生不安。一次,驴哥的好朋友王小笠在北京二环胡同口送餐。拐进胡同,看到一位老大爷拄着拐杖,坐在马扎上晒太阳。他一抬头,看见了王小笠,上下打量了一番,没好气地说:“你们这些送外卖的,走路最不讲规矩。老是闯红灯不说,跑得还这么快。我这个老头子总有一天要被你们的电动车撞死!”面对突如其来的训斥,王小笠愣在那里,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他本欲上前理论,但看到手中快要超时的单子,只好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骑车离开。
有一次,我停下来去超市买了一包烟,其中一个顾客要的。结果另外一个客人从(后台的)地图上看到我不动了,很生气,就投诉我。……有些(顾客)不好说话的。看你路过他的地方,却没进去,给你打差评。
在与顾客交流的过程中,骑手经常挨骂。被骂最多的是送餐迟到。但这往往不是他们的错,而是餐厅的出餐时间较长,挤压了骑手的送餐时间。可是,骑手是与顾客接触的最后一道沟通线,一些顾客会因此迁怒骑手。在王小笠的商家清单里,有几家店的订单他最不喜欢接,因为“出餐慢”。他一一列举,我听到了鸡公煲、砂锅粥等需要慢蒸慢炖的餐品,当然也有一些高峰时段出单数量极大的餐厅。这些餐厅在午晚高峰时期会涌入大量订单,俗称“爆单”,后厨也会因为单量增加而无法按时出餐。
驴哥的朋友王小笠刚跑外卖不到两个月就遭到了差评和投诉。王小笠17岁,中专上了一年半,觉得无聊便辍学来北京打工。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两个朋友。王小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家理发店给顾客洗头,顺便推销办卡。因为“嘴笨、不会说”,业绩不好,所以决定跑外卖。认识他的时候,他刚退掉租来的老旧电动车,换了一辆新车。新买的电动车崭新、通体蓝色,远远看上去很漂亮。小笠很自豪。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觉得他像一个初中生,驴哥平日里就叫他“小孩”。但是,“小孩”对于送单的一股干劲很快被顾客的不信任打压下来:
通常来说,这些餐厅的等餐时间平均在1小时,而平台给骑手的所有配送时间(注意这里包括等餐时间)总共才有45分钟,所以常常出现配送超时的问题。众包骑手干得时间久了,经验丰富,看到这些餐品的订单都会尽量避开。对于“替商家背锅”这个问题,王小笠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将餐厅出餐时间与骑手送餐时间加以区分。但是这个问题在平台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解决。我曾试着询问平台的市场运营和一些站长,为什么这样的权责划分不被采纳。其中一位平台的运营人员说:“不给划开(出餐时间和送餐时间)。给总算。商家是最大的利益,没有商家,哪来的外卖。商家不给你合作,平台也没有办法。”
送餐劳动所搭建起来的网络是陌生人网络。它依据后台的算法匹配,通过计算一系列指标和参数,形成具有随机性的数字关系。在这种数字关系下,临时性和陌生感充斥着外卖骑手劳动过程的始终。我用“陌生的相逢”来描述店家、骑手和顾客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外卖骑手并不认识顾客,顾客也并不知晓骑手的状态,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双方的信任感十分困难。骑手往往处于“被评判”的一方,遇到冲突或者问题,他们无权做出决定,而是由顾客来选择是否相信骑手。
这位工作人员所说的“商家是最大的利益”道出了平台经济的运营逻辑。商家是平台扩张的重要基础,与尽可能多的商家、餐厅合作是平台扩展市场、增加用户选择和使用黏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平台会尽量避免做出伤害商家的事情。如果区分了送餐时间和出餐时间,部分出餐慢的餐厅便会遭到顾客的排斥,这是平台和商家都不想看到的。
为什么平台劳动下的信任建立如此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送外卖所形塑的关系是一种数字化关系。无论是消费过程还是送餐过程,都是通过平台搭建的数字系统远程执行的,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也通过手机来实现,面对面的时间十分短暂。只有在送餐给顾客的时候,骑手和顾客才有可能发生面对面的互动。这些都不利于信任的建立。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互动。在数字化脱域的情境下,两者都难以实现。
“骑手为商家背锅”的情况在2020年之前的调查中屡见不鲜。但是在2020年到2021年间,外卖的送餐时间与交通事故频频引发关注,外卖配送平台着手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下半年,“饿了么”和“美团”相继在配送系统中添加了“骑手报备”选项,即在商家出餐慢、骑手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下,骑手可选“报备”。每次报备后,系统会为骑手延长5—8分钟的配送时间,若两次报备后商家仍旧未出餐,骑手则可以免责取消订单配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骑手因商家出餐慢而被骂的窘境。
信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外卖骑手普遍的心理感知。一方面,他们觉得平台的管理苛刻,很多规定都极度不信任骑手;另一方面,他们也哀叹世道变了,人与人的信任没有了。
如果说迎合顾客、说出各种规定话术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劳动,那么在对方质疑或者谩骂的时候能够保持忍受、顺从、克制的心态和行为,则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劳动。外卖员的劳动场景中有不少消极情感劳动。这种情感劳动不以积极外显的方式流露,而多以自我消化、忍耐服从的方式存在,因此很少受到关注。在与路人、顾客、商家的交流过程中,忍受社会的污名化质疑、“控制自己的脾气”正在内化为外卖骑手重要的职业素养。很多骑手在解释其中的原因时提到了“服务业”“吃脸色饭”“挣这份钱”等等。一些骑手分享了他们与顾客对骂甚至正面冲突的时刻。几乎我采访的每个外卖骑手,都有过一段与人争吵或者打架的“光辉历史”。事后回想起来,他们表示对此“不能冲动”。他们非常庆幸自己在一些关键时刻控制了自己,躲开了麻烦和不必要的争端,否则“后果自己可能承担不起”。
信任
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