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让这本书多一点彩虹 (第2/5页)
阿曼达·蒙特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愛看小說網2kan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听起来像极了一个性别歧视混蛋的想法,但可能的确有一些真实因素引导了莱格曼得出这番结论。一个因素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LGBTQ+群体解放运动之前,男同性恋者比女同性恋者更有可能因为性取向而被捕入狱。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同性恋行为”(主要指男男性行为)在大多数英语国家都是非法的。以苏格兰为例,直到2013年,禁止男性间肛交的禁令才正式解除。男同性恋者所面临的更高风险,可能增加了他们在公共场合交流时使用暗语的需求。这样做既保护了男同性恋者,也增强了他们内部的团结。
所以“男同性恋声音”——如果你想这么称呼它的话——确实存在,只是并不是所有来自不同背景和种族的男同性恋者都使用它,那些使用它的人也不一定总是这样说话,而且并不是每个碰巧这样说话的人都是同性恋者。实际上,史密斯的一项研究显示,听者通过声音正确识别男性性取向的准确率只有60%。认为所有男同性恋者说话都像女人的文化刻板印象,跟认为所有女人都天然地说话声调上扬、喜欢八卦不喜欢讨论想法的刻板印象一样,都不可靠。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甚至‘gay’这个词也是其中一个例子。”美利坚大学的语言学家威廉·利普(William Leap)这样告诉我,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当时大多数讲主流英语的人仍然把“gay”用作“快乐”的意思。男同性恋者在公共场合问一个人“Do you know any gay places around here?”(你知道附近有什么“快乐”的地方吗?),就能马上知道对方是不是自己人中的一员、值不值得信任。往前追溯几十年,除了以上举例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巧妙伪装的暗号。当利普告诉我另一个曾经被男同性恋者用来精准识别他人的流行比喻时,我在使劲憋笑——“I adore seafood,but I can't stand fish”(我喜欢海鲜,但我受不了鱼)。这个比喻可以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献中找到。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转换语码的人,那你很可能会忘记你最自然的语言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一位言语病理学家怀疑这可能正是戴维·索普身上发生的情况,他长时间身处纽约市的白人男同性恋群体中,一向像身边的人那样发s音和元音,于是当他发现自己几乎不可能改回原来的说话习惯时,他感到非常沮丧。
在英语史上,一些遭受最严重迫害的酷儿群体实际上创造出了主流文化中最好的俚语。你可能很熟悉这些词:“throwing shade”表示侮辱、辱骂;“werk”表示赞扬;“slay”表示事情做得漂亮。这些都是21世纪极受欢迎的俚语中的一部分,它们都起源于黑人和拉丁裔(Latinx)⁺舞厅文化。
当和家人在一起时,这些人会说一种男性化的、听起来更“直”的英语或西班牙语。在其他背景相似的拉美裔男同性恋者中,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仍然相当有男子汉气概-轻佻的脏话,吹嘘他们的性征服经历(在这个社区,大方承认自己想与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会让自己显得“特别爷们儿”,因此比掩饰或否认自己对同性的欲望更受推崇)。直到这些男人置身于洛杉矶白人男同性恋者之中,他们才会切换到更女性化的风格,比如使用咝音s和性别颠倒的代词,也就是互相称呼“she”或“girl”。因为他们知道,在西好莱坞的环境中,他们的男性气质不会受到质疑。
舞厅文化是许多流行英语俚语的源头,核心是舞厅变装比赛,其全盛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哈莱姆区。在那里,有色人种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可以穿上漂亮炫目的女性服装,走上T台,在亲密的社群中感到被接纳,这往往是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所缺失的。起源于舞厅的流行文化元素多不胜数,其中包括时尚舞风:——不,它不是麦当娜发明的——以及诸如“werk”(赞到爆)、“read”(打脸)、“face beat”(形容妆容极美,“整容式美妆”)、“hunty”(honey+ cunt,小婊砸)、“extra”(过于刻意或夸张,太过了)、“gagging”(极度渴望)、“serving realness”(展示……的美,让人领教……的美)、“tea”(瓜,八卦)、“kiki”(聚众闲聊)和“yas”(夸张版 yes)§这些宝贵的俚语。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这些词已经变得非常流行,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以至于许多人以为它们就是在网上诞生的。
戴维·索普和他受访者口中的“男同性恋声音”并不能代表整个同性恋群体,而只能体现其中的一小部分——国际化大都市的白人男同性恋者。而且当有必要时,该群体之外的其他人也可以转换使用这种语码。关于这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如何作用的一个绝佳例子,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郊外的小镇上的第一代拉美裔美国同性恋者。根据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学者安东尼·C.奥坎波(Anthony C. Ocampo)2012年的一项研究,这些男人在家里不会用大都市白人的“男同性恋声音”说话,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家庭中的男性气质标准。作为在美国出生的拉美裔移民的儿子,这些人拥有非常强烈的种族认同,但在性方面相当矛盾,因为附近的洛杉矶白人男同性恋者的柔弱特质在他们的本族社区不被接受,不符合他们的“男子汉”气概,而反过来说,这种“男子汉”气概又在西好莱坞·被污名化了。
加拿大语言学家格蕾琴·麦卡洛克(Gretchen McCulloch)可以解释网络俚语与只是在网上使用的线下俚语之间的区别:真正的网络俚语是用键盘在聊天室、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中打字交流而产生的语言,比如缩略词、表情符号、话题标签、拼写错误、哏、数字技术术语等,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或离开互联网,它们就不可能存在。像这些话:“Lol,unsubscribe”(xswl,取关),“Tbh,he's even a troll IRL”(讲真,他在现实生活里也是个喷子),以及“tl;dr”(太长没看),“NSFW”(上班别点开),“asdfghjkl”(太激动了说不出话,啊啊啊啊啊啊啊啊),“You’ve been pwned!”(你被灭了;你账号或电脑被黑了)”,才是真正的网络俚语。但在 Reddit上使用一个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俚语,严格来说并不能使它变成网络俚语。毕竟,任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俚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互联网上。
在这些角色的推波助澜下,一种腔调柔软、言辞博学华丽的语言风格成了男同性恋群体的象征,也是男同性恋群体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和传授的东西。这可以算作一种方言,只要情况需要,人们就可以随意使用。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撇开性取向不谈,实际上几乎所有讲英语的人都会这么做。我们大多数人会说不止一种英语方言,这些方言可能是我们从自己的种族社区、我们成长的地理区域或我们迁移到的新地区学到的(想象一个住在洛杉矶的土生土长的得克萨斯人,他在加利福尼亚人周围说标准英语,但一到其他得克萨斯人身边就会变成他们家乡的口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我们都会根据谈话的语境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这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谈话对象创建联系。
播客《回复所有人》(Reply All)是由两个 30多岁的白人直男主持的(这的确是不足之处,但我碰巧非常喜欢他们的节目)。在某期节目中,他们非常自信地解释说,俚语“yas”起源于推特,是“yes”的热情夸张版本,而且多亏了电视节目《大城小妞》才流行开来。听到这儿,他们的许多听众,包括我自己,都差点被气出一个小动脉瘤,因为“yas”才不是白人书呆子的推特俚语,真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